央行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频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一周内回笼资金3600亿元。央行为何不使用加息手段?
自2006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9.5%。
| |
那么,央行为何不加息?
对症下药
央行认为,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长有所放缓,但宏观调控成效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又有新增加,这造成了银行放贷冲动增强。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目前,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流动性泛滥,而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尚在低位运行。
“因此,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是对症下药。”
郭田勇认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传统的货币银行教程中属于强力型的货币政策手段,西方央行一般慎用。
但在中国,由于连年来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泛滥,因此央行的频繁使用看似违背金融学基本原理,但却具有合理性与现实性。
其作用在于,能将金融机构手中本来就已过剩的资金划转一部分至央行,而对实体经济带来的紧缩效应间接,也很微弱,或者说其作用近乎中性。
双刃剑
据郭田勇介绍:“由于目前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畅通,因此,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有可能拔高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但因为无法带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升,也就无法使得市场主体的贷款需求减弱。”
另一方面,提高准备金率固然会收回流动性,而使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减少,但由于上升后的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仍会大大低于贷款基准利率,因此,金融机构的理性做法将会是:通过变现其货币市场中流动性资产的方式,补充可贷资金,以使其放贷能力不受削弱。
据业内分析,央行担心一旦提高存款利率,银行的储蓄存款势必将增加,这样就会进一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
这也是央行为何迟迟不愿加息的原由之一。
记者注意到,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回答境外媒体提问时,就是否会采取加息手段时,并未正面回答,他只是微妙地答复说:“我们不排除采取更多措施的可能性,但我们必须先观察现时政策工具的效果。”
边走边看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日前表示,今年会不会再动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目前没有办法回答,这要看经济走势,要看之前调控措施的效果情况,要综合分析,现在不好说今年会不会动,什么时候动,动多少。
他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全国金融知识巡展暨广东金融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说,从央行的角度来看,2006年金融调控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至于全年信贷指标,李超说,这是一个指导性的指标。2007年也会有相应的调控目标,同样也是指导性的,也会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希望通过它来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在贷款投放上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合。对于房地产调控是否还会出台新措施,李超说,2006年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方面的调控政策,下一步就是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好这些政策,这是一个前提。至于会不会继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也要看政策贯彻落实的情况及效果,以及今年房地产市场走势的情况才能确定。
宗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