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佛正在看孩子们的来信。信报记者 李静/摄 |
一好心市民年花几万元 给千名“留守儿童”寄书八年
他不是老师,但有1000多名孩子管他叫老师;他不是教育家,但在来京务工家长眼里,他比教育家还管用。他就是从1999年开始给“留守儿童”寄书的44岁市民曹大佛。
为了给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更多关爱,曹先生一年最多要花费几万元的邮资和书费。曹先生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称为“春雨工程”。
关注“留守儿童”缘起车站
提起做这件事的初衷,曹先生讲述了1999年冬天,他在六里桥长途汽车站看到的一幕。
于是,曹先生便开始了关注在京打工者和他们的“留守儿童”。回家后,他给那个山西孩子买了套衣服,随同几本书寄了过去。没想到,这个孩子给他回了封信,特别感谢他寄去的书。“那时我就想,这些孩子没父母在身边,多给他们寄点有益的课外书,可以多受点教育。”曹先生说。
每餐一碗盖浇饭打动家长
从此,曹先生只要外出就留意找合适的“对象”,“盘查”孩子的情况都成了习惯。由于他总是要别人家地址,常常被人当成了骗子。“我去过好几个建筑工地,跟工人们蹲在一块聊天,他们慢慢地相信我了。”曹先生说,有一次,为了得到一名做四川小吃的店主家孩子地址,他天天光顾该小吃店,每餐一碗盖浇饭,最终打动了对方。就这样,曹先生搭上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自己曾给1300多名孩子寄过书。
为了与孩子更好地交流,2002年,曹先生还特意去考了心理咨询师。在孩子们写给曹先生的信中,记者看到一位残疾女孩在信中写道,感谢曹老师来看她,曹老师带来的书让她增长了知识。等自己身体好些,一定要画张画送给他。
希望更多热心人加入进来
由于要和孩子们保持通信,曹先生一年最多要花几万元。在曹先生家,记者看到,客厅的桌子上摆满了成摞的书以及整箱磁带,涉及的范围有教学资料,还有课外读物。桌子一角还堆放着装好书的大信封,有寄到新疆的,有浙江的。“我的信是寄往全国各地的,如果一个月不在家,我的回信能积累一大袋子。”曹先生笑着说。
“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会一直做下去,而且家人也非常支持。”曹先生说,有个孩子在给他的信中写道,这些书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他们。看到这里,曹先生灵机一动,便给自己的这种行为取名叫“春雨工程”。“我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加入到‘春雨工程’中来。千万别小看几本书,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曹先生说。
信报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