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转运珠”,一时间在长春迅速走红。14日,在对几大金店进行走访后,记者了解到,商家顺应百姓民俗心理而打造出来的“转运珠”,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让长春各金店的金饰品销量同比增长了3倍。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彭连港认为,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转运珠”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为商家带来了“运气”,可以将之称为“迎合经济”。
| |
“你们这是怎么服务的?我要买白金饰品,都等了15分钟了,怎么连个销售人员都没有?”14日10时许,在某金店内,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幕:受冷落的周小姐正气愤地向该店袁经理投诉。
在解决了周小姐的问题后,袁经理告诉记者,“都说‘转运珠’可以转运,所以从12月中旬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卖得特别好,每天光招待购买‘转运珠’的顾客我们就忙不过来了。好的时候一天能卖700颗,平时最少也能卖上300颗。最忙的时候,我们公司的老总都要到柜台里帮忙。”
指着身边黄金饰品专柜前拥后挤的消费者,袁经理说,“只要柜台前挤满了人的,那这个柜台肯定是卖‘转运珠’的。家家如此。”
他的说法,得到了长春另一金店韩姓负责人的证实。据他估计,在“转运珠”带动下,从去年12月末到今年1月10日左右,各家的销量大约是去年同期的3倍。”“转运珠”应需而生
“转运珠”转运的说法从何而来?长春一金店的曲经理表示,“2006年农历有两个七月,民间的习俗说法是,闰年不吉利。而且今年农历无春,传说对儿媳妇不利。今年是猪年,‘珠’与‘猪’谐音,便产生了这样一种说法:婆婆要给儿媳妇买金珠戒指,才能转运。”
事实上,消费者购买“转运珠”的目的并非为“转运”。正在为儿媳妇购买转运珠的张大娘说,“婆媳之间的关系比较难相处,一个小小的‘转运珠’也就一两百元,转不转运倒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还能增加我们婆媳间的感情。”
在吉林省民俗学家曹保明的眼里,“转运珠”的出现是商家根据百姓民俗心理营造出来的概念,是人民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是人类生存的力量。民俗是文化资源,商家顺应百姓心理的商业活动是商业创意性活动,是民俗创意产业。但他认为,刻意地宣传民俗,就会成为伪民俗。顺应民俗是对的,但不要刻意炒作。“迎合经济”转动商家财气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彭连港则从经济角度对于“转动珠”的旺销进行了分析。他说,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讲,“转运珠”并不会达到转运的目的。作为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无论“转运珠”对消费者是否灵验,但其确实转动了商家的财气。作为消费者,购买“转运珠”既是一种物质消费,更多的还是心理消费,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商人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为很多人相信‘转运珠’转运一说,商家便从实际出发,寻找商机适应消费者需要,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需求。这种迎合经济是一种应给予正面肯定的商业行为,它必将会转动商家更多的财气。”彭连港表示。(记者卢喜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