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改变 百姓只能袖手旁观?
郭之纯
上周,中国两个重要的权力机关——建设部和铁道部,几乎是同时出台了让公众颇感意外的决定:建设部废止了刚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有关90平方米住宅的征求意见函;铁道部则宣布春运票价不再上涨。
两部的决定,可能有其更高更深的政策含义,但其结果无疑是惠及百姓。既如此,为何不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政策的改变,是顺应民意要求呢?
对于建设部的“夕令朝改”,坊间一种比较普遍的猜测是:因为受到了高层干涉或内部严重分歧,才会如此不顾尴尬,作出自相矛盾的决定。从各方迹象看,应该说这种猜测不无道理。从决策之突然及事后“解释”看,如此结果如同足球场上一个猝不及防的进球,是一场突然发生的博弈的结果,显然不是经过酝酿、渐进式讨论后水到渠成的共识。换言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民意也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但从其蹊跷的过程看,“临门一脚”的射出,却并不与民意直接有关。
这就再次暴露和验证了一个已经存在许久的问题:在权力、利益的博弈过程中,百姓只能做旁观者。有许多复杂的、事关重大、事关多数人利益的决策,往往都是只在有关权力部门或相关利益集团之间博弈,公众舆论哪怕沸反盈天,也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这在水、电、油等生活资料价格上涨,高校学费和录取名额分配,医疗改革方案拟定等方面,都有着相当程度的表现。之所以如此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相关博弈者惧怕听取民意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二是由于一种长期的惯性思维,政策的制定容不得无名小辈七嘴八舌。
应该肯定的是,即便“夕令朝改”,也比有错不改要好。但如果博弈的过程继续与百姓无关,那就说明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