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曾龙辉实习生李富宁)牛奶“禁鲜令”在三度延期后,于今年元旦实施。昨日,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已难觅“鲜牛奶”,大多已经改称纯牛奶或抗菌奶等标准名称,各牛奶企业纷纷在“纯”字上大做文章。
在市内某高校附近的订奶店,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是否还有鲜牛奶。
| |
记者采访了解到,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乳品时注重的是牛奶的新鲜程度,对牛奶保质期比较关心,但是对产品包装上是否标有鲜字,并不是太在意。而有部分市民则表示,并不知道“禁鲜令”是这么回事,只是发现以往喝的“鲜牛奶”不见踪迹了。一些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名字有些变化,但各品牌牛奶的销售都没有出现太大波动。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消费者更加追求天然、健康、绿色饮食,而企业牢牢抓住消费者心态,在产品包装上大做文章,片面地夸大产品营养。因此国家进行了“禁鲜”的限制。但这一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奶制品的外包装,很多牛奶产品包装去“鲜”改“纯”后,上面所标注的配料表毫无变化,依然打着“100%鲜牛奶”标注,并没有标明是否加了食品添加剂。“禁鲜令”虽出,很多企业去“鲜”却只是换汤不换药,要想规范的乳品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尽快确定鲜奶标准。
链接—— “禁鲜令”
自从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指定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后,指南就明确指出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那些即使只经过低温杀菌的巴氏奶,标签上也一律禁止使用“鲜”字,这一强制性规定当时就被业界称为“禁鲜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