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横亘东西,阻绝南北,山大沟深,层峦叠嶂,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古称“天下之阻”,唐代大文豪韩愈对之曾发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浩叹。世界公路隧道之最,正在这里被中华儿女重新改写。
| |
在世界公路建设史上,全球最长的公路隧道是挪威的莱尔多隧道,长度达24.5公里。亚洲最长的隧道为日本的关越隧道,全长10.9公里。
2007年元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运营的秦岭终南山隧道通车,18.02公里的秦岭终南山隧道不仅长度一举超越了日本的关越隧道,相比单洞双向行驶的莱尔多隧道,它更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双洞单向行驶的特长隧道,双洞全长36.04公里,建设规模居世界第一。
秦岭终南山隧道是我国交通规划网内蒙古包头至广东茂名高速公路在我省的关键项目,是我省“三纵四横五辐射”公路主骨架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总投资约31.93亿元,隧道内轮廓宽10.92米,高7.6米,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起自长安区青岔,接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岭北段,止于商州市柞水县营盘镇,接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岭南段。“一隧联两县”,15分钟彻底解决了穿越秦岭这一天然屏障亘古难题。它避免了冬季积雪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使西安-柞水的行车里程比原有公路缩短了65公里,而且完全不受冬季积雪等气候影响,1小时之内就可到达。整个西康高速公路建成后西安至安康的行车时间可缩短至两个多小时。
陕南群众走出大山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敢为人先做设计
在这座隧道未建成通车之前,从西安到安康的公路有东、西两条线,全长均为360多公里。由于秦岭主脊海拔高,沟谷纵横,地质复杂多变,公路等级只能达到三至四级,技术指标低。尤其是西安至柞水段,越岭段最小半径仅为8—10米,最大纵坡达10%-11%,行车条件差,事故灾害频发。
1999年10月26日,省政府果断决策:建设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打通南北交通。
然而,隧道修多长,怎么修,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作为隧道的总设计师,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桥梁隧道处的赵秋林总工程师回忆道:当时,全国公路隧道最长的只有5.2公里,是山西的雁门关隧道。因此,我省最早做出的方案为6.3公里,后来,考虑到秦岭冬天大雪封山的影响,隧道又延长到8公里、11公里、13公里,最后,破天荒地定在了18.02公里的长度上。
敢为人先的设计理念大大超乎了事先的料想,许多人心存疑虑:18.02公里,就是要将秦岭整个穿透,我们能行吗?
隧道的设计者们却是成竹在胸。首先,18.02公里的秦岭终南山隧道是一条最为优化的设计方案。虽然隧道长度增加了,但它全部在秦岭雪线1000米以下,将使西安到安康公路成为全天候的公路运输通道,极大程度地降低公路运输成本,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以往的隧道都是由两边向中间打洞掘进,只有两个作业面。而秦岭终南山隧道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距已全线贯通的18.46公里的西康铁路秦岭隧道Ⅱ线仅120米,在施工中,完全可以利用西康铁路秦岭隧道Ⅱ线进行平导坑施工,从多个作业面开挖,可以极大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
科研攻关破难题
作为一座世界级的超长隧道,其中的营运通风、照明、防灾、交通监控管理系统等机电工程以及相关的土建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也像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摆在了建设者面前。
当时,我国毫无经验可以参考,国外,也只有挪威、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有特长隧道的建设经验。
为慎重决策,我省专门成立了由孙钧、王梦恕、郑颖人、钱七虎等四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这个国家级的“超豪华专家阵营”,先后对项目设计、施工、科研工作中重大技术难题进行了咨询研究,有效地解决了通风、机电控制、防灾救援以及喷锚支护、人行横通道、行车横通道设置等技术难题,为项目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基金支持下,我省还设立了《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省公路局主持,组织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中铁西南科研设计院等单位近百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开展了特长隧道通风、防灾救援等七个方面的课题研究。
长安大学承担的通风项目是特长隧道运营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难点。课题组副组长、该校教授李宁军告诉记者:“通风是特长隧道运营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解决不好,后果不堪设想!”特长隧道发生火灾后,最害怕的就是通风无法控制。在这个“插翅难飞”的环境里,火灾瞬时产生的高温将达摄氏千度以上,人、车辆均无法逃遁。由于欧洲特长隧道大都是单洞双向行驶,从洞两边给风,半横向通风,发生火灾后,因无法有效地控制风向,阻断火源传播,往往损失惨重。
正是借鉴了欧洲3起隧道大火灾的经验教训,长安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多种通风方案比选的基础上,最终推荐了可靠、经济、实用的纵向通风方式,设置3个通风竖井,最大井深661米,最大竖井直径达11.5米。每个竖井下方,均设有大型地下风机厂房。李教授说,如果把隧道比作一支长笛,竖井就相当于笛子上的3个孔,通过这3个孔,我们可以根据车流量大小,随时控制风量。在遇到火灾等险情时,还可很快切断事故点送风,阻止火势蔓延。采用竖井通风,不仅工程规模和通风理论属国内首创,国外罕见,而且,工程造价也比国外低10%左右,运营管理费用降低25%左右。
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随着通风难题的攻破,其他如防灾救援、照明、交通监控管理技术等多项成果都通过有关机构鉴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人本通道显和谐
经常跑长途的司机都知道,进隧道和出隧道时会产生一种“黑洞”和“白洞”效应,眼睛极度不适,更何况是18公里多的超长隧道。
为了防止“黑洞”和“白洞”效应的产生,隧道内的照明实行白天、夜间以及白天洞外天气条件有级调控,在隧道入口段、过渡段、出口段根据不同亮度要求设置加强照明。在距检修道0.8米处,还设有诱导灯,采用LED光源。诱导灯为琥珀色,间距10米,其中每40米为一盏疏散指示灯,在火灾状态下可指示人员安全快速逃离现场。每120米设一盏蓝色诱导灯,帮助司机与前车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如果你在隧道内行驶将近5公里,忽然看见前方一片明亮,蓝天、白云霎时闪现,这时,你千万别以为快出隧道了,这是设计人员跟您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为了减轻司机在特长隧道行车的单调,缓解驾驶疲劳,按每5公里的距离,隧道里专门设置了3个特殊灯光带。特殊灯光带净宽由10.5米渐变至20.9米,净高由7.6米渐变至11.9米,全长150米。通过不同的灯光变化及蓝天、白云、彩虹等幻灯图案变化,将特长隧道分为几个短隧道,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意想不到的行车快乐。据悉,其设计在世界高速公路隧道中为首创。
像灯光设置一样,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建设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洞口,设有“三品”检查站,防止载货不合格的车辆进入隧道,发生危险。如油罐车、危险品车进洞,隧道管理人员将派专车护送,防止发生意外。
一进隧道,司机还可将车上的广播调至相应频率,收听覆盖全隧道的无线广播。该电台会为你及时播报洞内情况及注意事项。如前方发生意外,电台还会指导司机紧急逃生。此外,每隔3公里出现的电子情报板也将及时播报各类信息。
如果前方发生火灾或自己的车发生意外怎么办?不用恐慌,在隧道里,光求救方式就有三种:首先,你可以打手机求救,不用担心没有信号;第二,可以拨打每200米左右就设置一个的报警电话;第三,可以用每50米一个的消防栓上的红色按钮报警。接到报警,洞口的消防车及警用摩托车将火速赶到施救。此外,每隔750米就有一条与另外一个隧道联通的紧急行车横通道,每250米就有一条行人横通道,全线还有27处行车通道,可以帮你顺利逃生。
为了对隧道进行即时监控,洞顶上方还有一条贯通全洞的感温纤维,如果发生火灾或洞内温度异常,在60秒内,它就能发现险情,并通过隧道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报警。同时,密度为每125米一个的摄像头群,将根据报警信息,及时锁定出事地点,传给中心监控室,监控室可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实施救助。隧道内还设有视频事件检测器,当隧道内发生交通异常时,会随时报警。
关爱生命,关爱大自然,是贯穿秦岭终南山隧道建设始终的主题曲。
隧道所在的国家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我省中草药资源宝库和国家一、二级动物保护区及西安市重要生活用水水源地。为保护这方净土,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同时,建设者充分论证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措施。如考虑到运营阶段隧道内所排汽车废气对周围空气质量可能有影响,在设计中,专门为2号竖井加高了40米的排风口高度。经环境评价和科研项目研究,2号竖井附近的一氧化碳浓度全部符合有关标准。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在一无经验可循,二无现成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仅3年半就打通隧道,5年多就建成通车,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公路隧道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其中的经验和科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在建的其他公路隧道项目。日本、瑞士等外国同行来参观时,也深深为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所折服。
(王欢院 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