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柳城以广电总局电影局领导者身份进入新兴的电影频道,由此一头扎进电视电影这个新兴品种,伴着它一道前行,一道摸索,一路歌吟,并在2005年撰写出了《电视电影三字经》。这部集多年心血而成的“三字经”问世以来,反响热烈。
| |
《电视电影三字经》开篇:“为电视/拍电影/为电影/添品种”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之理蕴含其中,顿显电视电影的属性和特征。经过近9年的发展,电影频道拍摄电视电影已近千部,成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一个新的增长点,显示出无限活力。并且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生产的电视电影已扬名海外,《为奴隶的母亲》不但在上海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白玉兰大奖,而且在法国汉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电影音乐奖,何琳因该剧获得了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此外,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去年已经开始在影院发行,常规成本只是85万元到100万元的电视电影在电影市场上也能收获丰厚,像《大汉风》系列在数字影院的发行就收到了很好的票房。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投身电视电影创作,电视电影的试验性特征也为中国电影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不仅锻炼了队伍,调动了影人的创作活力,也为中国电影培育和储备人才。电视电影日益厚重的底蕴,好似一块亟待开掘的沃土,需要一个对实践深掘,对理论开拓,梳理和归纳。这就是柳城的《电视电影三字经》诞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动因。
目前国产电影年产量已达300多部,但真正能取得市场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影片不足一半。深究其责,关键是文学基础的贫瘠和匮乏。柳城以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创作经验,发现这一问题,醒世醒心地呼喊:“曰剧作/戏之本/良与莠/定乾坤”。将文学基础的剧本推上了源头的位置,也点出了电视电影不断取得佳绩的原因。在各大电影制片厂纷纷撤消文学部的时候,电影频道为电视电影创作专门设立文学部,并采取剧本三审立项制度,然后确认主创班子,签订摄制协议,片子完成后,按质论价。摄制方有可观的盈利空间,好片子也带来好的收视效果。这是可喜的良性循环,也是尊重文学基础必然的回报。
三字经中,柳城用大段的篇幅来讲述如何做好文学构思,由生活及故事,人物及情节,结构与细节,命运与性格,题材和风格等,表现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规律的至诚至意地尊重。溯其源,可以从他的编剧出身中找到答案,最初的《穿透云层的霞光》让我们见识了他对一个时代的反思,《悲情布鲁克》则展现了他对一个民族的理解,而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的创作给了他更多的启发。的确,剧作扎实了,好看了,制作、导演、表演以及后期的创作心理等一系列规律性创作就会来得自然,发乎于情,得乎于理。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尊重,最终获得的是观众对影片的喜爱和尊重。
《电视电影三字经》对当下一些浮躁的创作心理进行了冷静的梳理和匡正,热切呼唤被遗忘的规律,呼唤剧作家回到生活中,驰骋想象力。这是警醒,也是劝谕,它没有高台布教的卖弄,也无说教的狂妄和冷面,充满了温善。《电视电影三字经》熔实践性和规律性于一炉,是作者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规律性总结,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