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报章,登陆互联网,就会发现,“未演先热、一票难求”,是2006年中国媒体对都市剧院演出的形容;“人头攒动、议论纷纷”,各地媒体还时常这样描述城乡大舞台和小剧场的节目。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王永章司长介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2006年我国演艺产业空前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城乡各类商业演出已达300多万场次,观众超过24亿人次。
| |
改制典范持续创新
转企院团继续出现
转企改制为演艺产业带来生机,这在2006年进一步得到证实。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04年3月底挂牌运营以来一直保持旺盛的活力。2006年海外演出总计达5730场,观众996万人次,其中商演项目占60%以上;他们与上海合作,创作了多媒体梦幻舞台剧《时空之旅》,到2006年底演出497场,净票房收入5000万元人民币,利润超过进口音乐剧《狮子王》。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也是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2006年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已经形成品牌的儿童剧继续占据市场。仅《迷宫》上半年就达百场,还赴台北市亲子剧场连演10天14场,头6场就赢得300万新台币。他们在开发课本剧,经营制作影视剧、动漫、游戏,开发儿童剧衍生产品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江苏演艺集团转企改制的成果曾得到全国的关注,他们吸纳外地多家投资商成立了江苏演艺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本联合。2006年全年演出3425场,新创剧(节)目30部,复排29部,营业收入近4000万元人民币,与2005年相比,有大幅度增长。其中用全新理念排出的昆曲《1699·桃花扇》大受欢迎,即将踏上国际巡演之路。
2006年,各地的一些艺术院团纷纷走上转企之路。受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和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产生的连锁效应所吸引,更因为北京市文化产业政策的强力推进,2006年下半年,中国木偶剧团和中国杂技团相继转企改制为中国木偶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前者成为民营控股51%的企业,后者则由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产业经营实体。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认为,北京文艺团体转企改制,目的是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演艺产业的生产力,面向市场,提高文艺作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向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政府政策培育市场
民营团体日趋活跃
民营院团可以为演艺产业注入活力,这在2006年得到明显体现。
“天天有演出,晚晚有戏看”,是沈阳市委、市政府2006年初的文化工作目标,年底时,以“十台大戏”的全部亮相为标志,这一目标宣告实现。所谓“十台大戏”,就是在沈阳市建设10个常态的主要演艺场所,每天都有精彩节目上演。市委书记陈政高说,激活演出市场不仅仅是个演出问题,而且是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发展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沈阳市不但推动国有院团的改革步伐,还制订了《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改革措施》,设立1500万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场租补贴、品牌奖励等方法,支持民营演艺产业。到2006年底,沈阳市日常演艺场所已由过去的46家增加至70家,其中84%为民营,不但有“刘老根大舞台”这样的通俗演出品牌,还有爱乐乐团这样的高雅艺术表演名牌。
北京的民营演艺产业在2006年也格外活跃。喜剧演员陈佩斯的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德云社等,依然是舞台演出的热点。成立不到两年的北京戏逍堂戏剧工作坊异军突起,他们“以普通观众为对象,以小剧场为基地,以扩大话剧人群为目标”,推出的剧目说的多是人们身边的伦理故事,《今年过节不收礼》、《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恋爱有八戒》、《满城全是金字塔》,有的剧目到2006年底为止已经上演百场。仅2006年一年,他们在北京就演出了297场,在上海演出82场,在深圳演出22场,票房达700多万元人民币。
2006年底在浙江民营剧团“山花奖”戏剧节上,我们看到了20多年来浙江民营剧团发展的盛况。戏剧节演出的20个剧团共推出30台大戏,不但舞美、灯光讲究,连乐队都是成套建制。这里的民营剧团早已不是草台班子,温州五星京剧团的50多位演员均为名角高手,一天最高收入500多元;嵊州一地的民营剧团就有112个,全年演出3.5万多场。
江苏南通的民营演出团体2006年底达到120多个,每年演出2万多场,仅如皋的九华通剧团2006年就演出500多场,观众主要分布在乡镇。他们被当地媒体称为“农村文化市场的拓荒者、乡镇演出产业的带动者、农民从艺脱贫的先行者”。由于演艺市场兴旺,南通还催生了一个演艺中介群体,既有演出中介人,也有演出服务商。
2006年的城乡演出状况表明,小剧场、旅游区、娱乐会所和广大农村,民营演艺产业正在成为这些地方的舞台主力。
艺术精品铸成品牌
海外市场逐步扩大
精品建设可以提升演艺产业的品质,这在2006年成为共识。
没有精品就不可能形成品牌,没有品牌也不会有像样的产业,这样的思维方式使2006年的精品建设成就突出。无论是转企改制后的艺术院团,还是民营公司,都在精品建设上下功夫,以精品带动改革,以精品推动产业,以精品赢得市场。每个团体表述自己的成绩时无不以精品形成的品牌多少为依据,而多数品牌又是在专家评价、舆论监督、市场检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品牌还在旅游项目里得到了认可。江苏演艺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公司在市场上能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都是他们全力打造的精品,也获得了各种艺术大奖和业内人士的肯定,经过市场的考验又铸造成产业的长期品牌,收益不断。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上海方面联合精心制作的《时空之旅》一出场,就放在市场里检验,而观众中多数还是游客,与一直保持高利润的《印象·刘三姐》等云南、广西、甘肃旅游胜地的演艺产品一样,真正进入了产业轨道,成为品牌,以常年的市场作为终极目的。
演艺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形成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才可以完成自己的最高产值。尤其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如杂技、戏曲、民族音乐和舞蹈等,其国际市场带来的产值有时远远高于国内市场,而且还可以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我国的软实力。2006年3月,由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制作出品、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杂技芭蕾《天鹅湖》,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演出5场,观众2.5万余人;7月至9月又赴日本演出22场,演出收入都创下国内艺术团体国外商演的最高纪录。这部作品从创作到表演都是我国艺术家自主创新的结晶,将传统的杂技与外来的芭蕾巧妙高超地融为一体,得到外国观众、同行、媒体的高度赞扬。只有20多人的民营北京现代舞团2006年在欧美演出20多场,应邀参加了五大国际著名艺术节,还受意大利双年展、新加坡艺术节委托创作了两台全新的节目,所有作品都是自己的创作成果,在现代舞中贯穿着中国文化的韵律,所得酬金达到了国际高水平。
尽管2006年我国的演艺产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舞台作品和响亮的艺术品牌,出现了一批适应产业需要的演艺公司和制作商,也产生了许多兼顾市场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创作者和营销人员,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产业,其市场主体的培育,营销队伍的训练,发展环境的改造,节目品质的提升,国际舞台的分析、拓展与对接,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