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战士演出队为战友表演。
业余演出前,战士们切磋民族乐器演奏技艺。
在大兴安岭东麓深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北边缘的一座无名山头上,有一个由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8个少数民族官兵组成的10人“民族哨所”。他们相互学习帮助,一同值勤巡逻,用不同的民俗风情演奏了一曲美妙动人的和谐乐章。
不同民族共同心愿
哨所驻地本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在方圆不足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2个少数民族。
作为哨长的土家族干部徐乾做梦也没有想到,哨所本身也会成为一个多民族哨所。
2004年新兵下连,他们哨所新分来的8个战士全都是少数民族,而且民族各异,风俗迥然,这下可愁坏了徐乾。
他从网上下载了哨所每个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知识,制作成“民俗卡片”,发给大家,并根据不同的地域口味,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设置了民族餐,尽量让每个战士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苗族战士韦国品来自贵州,按老家的风俗,每年农历十一月亥日,都要“祭祖拜祖”,饮宴尽欢,不事劳作。战友们知道后,主动在那一天担负起小韦的值勤巡逻任务,还给他准备了丰盛的“民族菜肴”,一起送上祝福的话。像韦国品这样的“星级”待遇,哨所的每名少数民族战士都享受过。
山歌派上大用场
“军营相聚站一哨,值勤巡逻走山道,区域有限情无限,齐头并进是兄弟。”这是哨所官兵编写的顺口溜。
彝族战士明杰看到战友们在值勤中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特别辛苦,想到打工时茶道馆师傅曾对他说过:饮咱们彝族的酸茶既可以温体驱寒、消暑解渴,又可以滋肠润胃,温体养颜,于是,他从家乡带来一套茶具。每当战友巡逻值勤归来时,他总是捧上一杯热茶。战友们戏称他为“健康使者”。
一天,战士熊忠贵在巡逻中刚爬上山头,突然发现山脚下升起一股烟雾,当他掏出无线对讲机汇报时,由于山峦阻隔无法与哨所沟通。无论他和同行的战友怎么喊,对面的固定哨就是听不到。小熊急中生智,仰起脖子,山歌脱口而出,声音高亢洪亮,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山坳,固定哨里的蔡鑫也马上用山歌告诉小熊,那烟雾不是山火,是一次防火演练。
民族歌舞成绝活
说起哨所,人们自然想到偏远、艰苦和寂寞,但“民族哨所”却热闹得很。土家族的“摆手舞”、布依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蒙古摔跤”、土族的“山歌对唱”等,每个人都把本民族的传统项目变成自己的绝活。
蒙古族战士包永刚从小生活在草原,讲了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但汉字却不识一个。哨所其他成员轮流辅导他学文化,每当他打退堂鼓的时候,总是鼓励他:“草原上的‘巴特尔’(蒙古语:英雄)还怕学习识字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包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并在上级举办的演讲活动中夺得名次。
徐乾还为战士征订了家乡报,利用山体构造修建了“民族风情路”,组建了文艺演出小分队,利用节假日到兄弟哨所巡回演出。
如今,全哨所成员都沐浴着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心劲齐,干劲大,多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