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四川大学前副校长隗瀛涛,一个是市井中人“飞刀汪”———汪明生。两个地位不同,拥有完全不同人生经历,但同样活得精彩、活得有滋有味、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同时出现在我们新推出的《人物》栏目中。
这就是我们《人物》新栏目关注的人物:他或她也许普通得再不能普通,他也许就是你家的邻居,也许就是家人,也许他们成天奔波在社会最底层,也许身居高位。
《人物》欢迎你的报料,欢迎你的参与! 代建军
“看,这本书比我还先认识爷爷”“这本书我还没读过”……昨日下午2点,隗瀛涛的孙子隗送爽静静地坐在爷爷的书房里,认真地擦拭着隗老的“宝贝朋友”。每拿起一本书,看着上面的落款和密密匝匝的旁批,送爽都禁不住轻轻摩挲那曾经熟悉的笔迹……“这些书爷爷都捐给了川大,好多我都还没读过,以后就要去川大借读了。”送爽说,爷爷临终前的愿望之一就是将自己穷尽一生收集的书籍捐出,向所有热爱历史的学生开放。
《隗老一路走好》追踪
想爷爷,就拿出卡片看看
擦干净每一本书,送爽小心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书本大小的对开明信片,封面上一位微笑着的智者正是隗老,他眼神深邃而明亮。轻轻翻开卡片,浅蓝色的页面上整齐而安静地讲述着隗老一生的著作与传奇。“爷爷这辈子没留下什么,留下的就是这些书和知识……”送爽说这是家人这两天专门设计的,将在隗老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前来送别的人们。“做张卡,想爷爷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样爷爷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了。”说话间,送爽已是泪湿衣襟。
清明时,再和父亲边喝边叙
里屋,隗老的儿子隗晓苏正在收拾父亲的酒瓶子,“父亲这辈子就好这一口,临终前都还没忘。”隗晓苏看着这些陪伴父亲一路走来的瓶子,心里又爱又恨。“父亲临终前嘴唇都干裂了,老爷子还想喝酒,可一口下去没几个小时就去了,明天我不会再让父亲喝了,心里舍不得。”隗晓苏抑制住眼泪,哽咽地说:“等以后吧,清明去祭奠的时候,再和父亲边喝边叙。”
老师走了,我们还真不习惯
楼下,隗老的灵堂前人流如织。隗老仙逝后,弟子们这几天一直都守在这里,他们说老师就喜欢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原来当学生的时候,过年如果没回家,隗老总是喊我们一起到他家里吃年夜饭,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喝点儿酒。”隗老79级的学生张力壮说,“老师突然走了,还真不习惯,我们想最后再聚在老师的身边,我相信老师一定能感觉得到,相信这时候他会很开心。”
据悉,隗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今日上午9点半在成都东郊火葬场举行。
追忆往事“平时莫来(找我),吃饭时来”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勇是隗老的得意门生。上周星期四,先生病情急转直下,周勇接到“先生想你了”的电话后,急匆匆赶到病榻前。眼前的老人虽然生命垂危,但思维依然清晰而敏锐。周勇惊讶之余很快释然,是啊,这才是熟悉的隗先生,这才是那个第一次见面就说“平时莫来(找我),吃饭时来”的老师。
为什么隗老喜欢说这句话呢?原来,周勇读书时是1980年,隗老等那个时代的学者被压抑了10多年的学术积累正处于蓬勃的爆发期,每天忙于学术研究,各种学术活动也多,但先生对学生的指导丝毫没有懈怠,于是就交代“吃饭的时候来”。于是乎,川大78、79级历史系学生们在吃饭时间背着书包、端着饭盅去隗老师家大谈历史便成了一景。而老师喜欢喝点小酒,还常常爽直地递一杯给徒弟,在老窖酒香和历史沉香的浸润中,一批批学生就这么手把手地被带了出来。
成就学生无私奉献自己的成果
“我大二时写学年论文,一写就写了四五万字。我拿着论文稿去请教隗先生,他很认真地看后,专门把我叫去说,‘你这篇文章已经有点专著的味道了,干脆写成一本书吧。’”周勇回忆,当时自己只是一个在校的本科生,论文还是第一次写,怎么能写书呢?“不要怕,写!”先生看出周勇的胆怯,大声鼓励。
其后,先生把他研究四川运动史中涉及重庆近代史的东西全部给了周勇。很快,一部15万字的《重庆开埠史稿》于1982年6月由重庆市政协《重庆地方史资料丛刊》内部出版了,1983年2月又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改为《重庆开埠史》,这部书1984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首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周勇说,先生有两大事情最值得称道。一是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教书育人60年,从来没离开教育岗位,一生桃李满天下,讲课非常精彩,激情挥洒,当时有“北有李燕杰,南有隗瀛涛”之说(李燕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艺术演讲家);二是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和创新,也影响和带动学生。
记者郑钰飞摄影刘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