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兰”彭丽媛
《木兰诗篇》海报
花木兰的“外国男友”
前不久,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中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与德国著名男高音米歇尔·奥斯汀以及来自德国的勃兰登堡交响乐团共同合作演绎了一段中西合璧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传唱至今,豫剧中有,美国大片中也有,曾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但此次,碰撞出的火花明显有些不一般……
亮点①:“合”出三个第一
在演出当中,德国勃兰登堡交响乐团将纯“中国制造”的乐曲演绎的十分到位。
如果不是在现场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一支国外的交响乐团竟能将中国的乐曲演奏的如此完美。
“这次国外艺术家加盟本次演出,创下外国著名指挥家第一次在中国指挥中国歌剧全剧作品、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第一次在中国演出中国歌剧作品以及外国歌唱家第一次全部用中文演唱中国歌剧三项记录。”《木兰诗篇》的作曲关峡说。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这次中外艺术家的合作呢?
“过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艰难,”关峡说,“促成这次中外艺术家合作的是在剧中扮演花木兰父亲的著名歌唱艺术家刘克清。”
有一次,刘克清特意把《木兰诗篇》的录像带拿到德国给指挥家米歇尔·海尔马斯及一些外国艺术家观看,看后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他们对舞台、灯光、导演的处理手法和演员的音乐素质称赞不已,特别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与交响乐的结合非常感兴趣,没想到中国歌剧能出这么大的动静,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合作”。谈起这件事时,刘克清依然很兴奋。
外国人演奏中国乐曲,因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峡在这部歌剧当中运用了很多中国戏曲的元素。“对于德国乐队来说,难度最大的是中国戏曲的演奏技法。”关峡说,“他们觉得中国戏曲里面有着不可思议的自由。在来之前他们都做了很多功课,经过之前几天排练,磨合得比较好了。”
亮点②:花木兰的“外国男友”
演出中,德国著名男高音米歇尔·奥斯汀扮演的花木兰男友刘爽将军的出场掀起了小小的高潮。他一亮相就在台上摆出了“拉山膀”的姿势,还真有点中国戏曲的“范儿”。
别看演出时这姿势摆得有模有样,听奥斯汀说这在排练中可是让他最头疼的了。
一开始的时候,奥斯汀不明白,为什么一上台就得来个“亮相”的动作,后来中国朋友们纷纷给他上“戏曲课”,告诉他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中,为了表现出将军的威严,演员必须得有个“亮相”,奥斯汀这才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中国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没有难倒我。但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拉山膀’等舞台表现让我感到很难。”奥斯汀说,“在演唱西方歌剧时,演员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唱段,不用摆什么姿势,所以做起来真的挺难的。”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将军的“架子”还是被奥斯汀端成了。
剧中刘爽所有的唱段奥斯汀都是用中文演唱的,虽然咬字还有些不清楚,需要字幕来提示,但他每一次唱罢,台下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作为第一位用中文演唱歌剧的西方歌唱家,奥斯汀为了说好中文,曾在德国花1200欧元请一位旅德的中国指挥家给他补习中文和中国音乐知识。“如果能多给我一些时间,我一定会把中文说得更好。”奥斯汀说。
亮点③:老故事的新讲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篇《木兰辞》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电影、戏曲甚至美国的动画片都为我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讲述着花木兰的故事。虽然木兰还是那个木兰,传说还是那个传说,但《木兰诗篇》却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
“全剧以《木兰辞》为主要框架,每一个乐章我们都是以《木兰辞》开头,却又对古辞中的内容进行引申、提高。尤其是对木兰与刘爽爱情的描写处理,想让整个作品充满浓浓的人情味。”编剧刘麟说,“同时,我们将花木兰十年为国杀敌的从军经历仅用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即叙述完毕,而这一年四季的变化则是通过映射在道具树叶上的灯光变化与合唱的配合共同完成的。”
此外,《木兰诗篇》让歌剧与交响乐在同一个舞台上并存,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演出过程中,乐队不再像以往那样坐在乐池当中,而是与演员一同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演员穿的是盔甲长衫,而演奏员们穿的是西装革履,所有的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透过现代的表现手法去观看古代的传奇。
“我们在编织戏剧矛盾、结构戏剧冲突的同时,要紧紧把握音乐的思维与理念,把握音乐多层次的语言内涵。集中所有的艺术手段(声乐、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灯光、服装等),把艺术的张力推向极致。”导演高牡坤说,“我们以《花木兰》的爱国情、亲情、友情、爱情为依托,以交响乐为灵魂,以‘中国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用当代人的视角来重新诠释、歌颂花木兰。使《花木兰》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最现代的思想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