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年汽车生产727.97万辆、销售721.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32%和25.13%,其中轿车生产386.95万辆、销售382.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5%和36.89%。
在经历了2004年的增速下滑、2005年的调整稳步回升之后,2006年156万辆的产量增长,让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而一年144万辆的销量增长,更是让中国远远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市场跃上了新台阶。
多重因素支撑车市上行
车市重新驶入强劲增长的轨道,从宏观看,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GDP的增速超过10%,城市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幕拉开,有效启动了二、三级汽车市场,这是车市高速发展的基础;而取消小排量车不合理限制、实施新版消费税等政策措施,更为汽车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中观看,中国汽车行业在经过两年的盘整之后,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出现了良性变化。以前困扰合资企业的产能放空、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不高、产品本地化改进不够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地缓解。自主品牌企业的快速成长,更是为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新选择。在市场层面,由于年初各大企业对市场增长的预期相对保守,产销目标定得比较实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从微观看,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中,汽车企业的市场意识提高,不仅在产品开发上更加注重消费者需求,对品牌、顾客满意度的看重,更是让消费者部分消除了车辆使用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此外,新产品上市步伐也大大加快,平均三天一款新车的投放力度,大大唤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当然,2006年的车市并非一帆风顺。在前4个月轿车销售同比增长61.27%之后,5月轿车销售比上月下降了15.34%,6、7两个月也丝毫未见好转。一时间,车市将重蹈2004年覆辙的说法很是盛行。可喜的是,在认真研判了市场局势之后,国内汽车企业都比较理性,虽然全年车价下降的总体幅度也在10%左右,但并没有出现2004年的降价狂潮,也没有引发消费者大范围的持币待购。
自主品牌成为新亮点
2006年车市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不俗表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表明,自主品牌乘用车全年累计销售214.6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47%,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售98.2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67%。
在自主品牌总体市场份额实现增长的同时,单一品牌的销量排名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在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品牌销售十强排名中,夏利、QQ和旗云分别以16.19万辆、13.20万辆和10.13万辆的销量,名列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九位。在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品牌销售排名中,哈弗、瑞虎和猎豹分别以2.90万辆、2.81万辆和2.47万辆的年销量排名第一位、第三位和第五位。而在多功能乘用车(MPV)品牌销售排名中,瑞风、风行名列第三和第四位。
此外,自主品牌企业的销量排名也有所攀升。在2006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点企业(集团)中,奇瑞、哈飞、华晨和吉利四家企业榜上有名。而在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奇瑞名列第四,吉利位列第八。
2007年车市整体看好
针对2007年车市,汽车界业内人士普遍的看法是整体向好。依据有四:一是2006年的车市高速增长,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三级汽车市场启动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一趋势2007年不会发生改变。第二,宏观调控、油价波动等影响汽车消费的因素,在2007年虽然还会产生作用,但是,经过2006年的磨合、适应之后,上述因素不足以对汽车消费产生硬约束。第三,在经历了去年的高速增长后,汽车企业对2007年的车市增幅预期普遍不是太高,这有利于保持市场良好的供求关系。此外,在经过了两年前价格大战的洗礼后,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家,对降价都多了一份理性,而不出现大规模的价格战,消费者需求也不会受到明显抑制。第四,今年新车上市的步伐虽不及去年,但是,在4月上海车展前后以及岁末,还是会有一大批有竞争力的车型上市,这将继续刺激车市的人气。
此外,自2004年全面“治超”的效应提前释放、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之后,我国商用车一直不太景气。2006年,商用车产销204.66万辆和204万辆,同比增长15.25%和14.23%,落后于汽车产销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随着车辆更新周期即将到来,商用车企业全新换代车型陆续登场,我国商用车市场同样将迎来迈出低谷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