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听城市”网页 截屏图
本报讯(记者 刘占良)小心,你在某个场合下说的某句话可能会现身网络!昨天,一市民反映,我市一网站开辟了“偷听重庆”栏目,专门记录网友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听到的陌生人的谈话。记者了解到,这些对话受到了网友们追捧,短短一天,“偷听”语录就达数十条。
“偷听重庆”一天登数十条
记者打开网站,看到该栏目开通仅一天,已经记录下了网友们的“偷听”语录数十条,记录的都是重庆人日常生活的细节,发生地有公交车站、办公室、商场,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心理。
市民对此褒贬不一
对于这种新生事物,大多数市民抱着支持态度。市民小黄告诉记者,偷听语录是一种反映社会的载体,还有网友说,“偷听语录”从平民化的视角记录了城市风情,是网络时代个性张扬的产物。
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些“语录”都是闲言碎语式的废话。市民吴小姐表示,自己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被人发到网上并讨论,涉嫌暴露个人隐私。
网站:栏目很受网友欢迎
对此,网站的总裁助理邓永进先生称,“偷听城市”栏目获得了广大网民的认可,这些话语并没有触及到法律和法规相关隐私权的规范,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汇集和积累。邓还表示,会在筛选上加以控制。
专家:别越过侵权界限
心理咨询师王导新认为,“偷听重庆”与“博客热”一样,是当今社会草根文化的典型表现,可满足人们猎奇心理需要。这是一种有特色、有活力的文化形式,但应正确引导,不要侵犯别人的隐私。
林律师表示,“偷听语录”将听到的内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到网上,如果擅自公布他人隐私,就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
也有法律人士认为,既然是在公共场合听到的,只要不是有意使用窃听器等一些恶劣方式,基本上不涉及侵犯隐私。
偷听语录》
“不坐出租车,等公车。”一位女士这样说道。花园路口公交车站,人头攒动。
“今天不上班,你陪我去看电影吧,好久没在一起了,想你了!”商场门口,一位漂亮的姑娘在给男朋友打电话。
“你怎么随便穿马路啊?”“马路这么空,又没有车!”“你家里还空呢,我能随便进去住吗?”这是较场口一协勤与乱穿马路者的对话。
“OK,5毛,好勒,谢谢您了。各位GOOD拜拜!”南坪车站,一个卖报的老人在吆喝了3分钟“最后一份报纸”后,终于找到买主。他欢喜地接过5毛钱,然后用地道的川普与一群等车的人打了个招呼,穿过缓慢的车流扬长而去。
小姑娘:“你的伞弄脏了我的衣裳!”中年妇女:“车上太挤了!”过了一分钟,该中年妇女说:“落雨天,谁叫你穿这么漂亮的衣裳!”
》
“偷听”始创于纽约
所谓“偷听”,就是摘要简练的核心的语言,附加事发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发到网上供大众阅读分享。由于3年前一次无意间的偷听行为,使美国人摩根·弗里德曼突发奇想建立了一个“偷听纽约”的网站,专门记录各色人等的谈话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