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财经评论员
如果说体制限制与追逐短期利益等因素诱发了民营医院的违规行径,那么监管缺失的市场却成为放纵民营医院蜕变的温床。
日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上海协和医院妇科诊疗案”有了定论。上海市卫生局已经初步查实,上海协和医院在该案件中违反了相关诊疗常规和基本操作规范的规定。卫生局表示,将对医疗执业活动中被查实的违法活动进行依法处罚(《新闻晨报》1月20日)。
这则新闻让笔者联想到,在一档电视娱乐栏目中,曾有主持人将某明星代言的民营北京新兴医院戏称为“新吹”医院,意在讽刺该医院的不实宣传。
然而,这档娱乐节目的笑话在带给人们片刻幽默之后,却揪起了观众心中的隐痛,民营医院似乎已经和“不可信任”四个字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其实,我国发展民营医院的初衷是为了激活医疗行业的经营机制、打破国有医院的垄断格局,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我国的民营医院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在诞生的最初几年,一些民营医院以人性化的服务、快捷的效率以及热情的态度让众多饱受医生冷言冷语的患者耳目一新。然而,经过数年的市场历练,民营医院的整体实力与口碑却出现了倒退的迹象。泛滥的不实医疗广告、精心包装的“伪专家”、毫无疗效的伪劣配方,超过成本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药价,这些令患者深恶痛绝的行为在一些民营医院频频上演。
事实上,在民营医院这种倒退的背后,是诸多主客观因素使然。民营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非嫡系”的地位出现在医疗市场上。作为市场的补充力量,政策环境并未对其特别眷顾,反而将大部分民营医院排斥于主流之外。最典型的例证是,多数民营医院尚徘徊在医保体制之外,遭受断臂之痛,生存艰难。由于政策壁垒的限制,民营医院唯有依靠广告宣传吸引患者的关注。也正是因为没有稳定的患者来源,短视投机心态才会在部分民营医院滋生,由此催生了对于患者的诸多欺诈行为。
如果说体制限制与追逐短期利益等因素诱发了民营医院的违规行径,那么监管缺失的市场却成为放纵民营医院蜕变的温床。
福建某地违规申请医疗机构执照的行为已经不是秘密,但是一直以来并未受到相关法律的惩戒。这已经成为医疗市场监管缺失的一个典型案例。曾经通过性病游医致富的当地人,如今依旧通过不法行为维系着民营医院的运作。在这些民营医院中,房子与设备是租用的,医生是临时聘用的,就连营业执照都可以通过租赁或购买得到。如果某家医院办砸了,他们就再换个地方另起炉灶,继续通过虚假广告招揽和欺骗着求医心切的患者。
如今,民营医院对于国有医院“大一统”医疗体系的“鲶鱼效应”正在被各种不良行径所消融。但是,多元化发展是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民营医院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不能因部分成员的劣迹就完全否定民营医院存在的合理性。日前,哈尔滨市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向民营医院敞开了医保体制的大门,这是一种正面的疏导与扶持。
民营经济的活力需要合适的土壤与温度的培育,人为的体制性壁垒是可能扼杀甚至扭曲民企活力的根本原因。所以,为了发挥民营医院的市场活力,公平的制度与严厉的监管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唯有如此,民营医院的经营才可能步入正轨,才可能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