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仅一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益赛普”就多了两种新“能耐”——对抗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作为“益赛普”的新型适应症,前者刚刚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
“益赛普”的“一专多能”在创新药物中并不多见,它的功能拓展直接来自于公司对其的持续创新,而创新动力则源于一张医保目录。
为鼓励申城更多医药企业投身自主创新,2005年底,市医保局、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卫生局、市药监局等多家部门联手,首次将18个由本地企业研发的创新药物列入了医保目录。
而今年,还将有更多创新药物在两年一次的医保目录调整中入围。这意味着,企业花血本研发出的新药,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将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的承认与扶持。
新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且失败率高。正因如此,我国面临着97%的化学药物均为仿制的尴尬。另一方面,即便“十年磨一药”成功了,创新药物甫一上市,仍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向来以低价格、广覆盖为特点的医保目录为何会对价格偏高的创新药物敞开大门?
“论价格,比不过仿制药;论影响,则不敌进口药。”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林深知新药初闯市场时的种种不利。幸运的是,作为“益赛普”的研发方之一,公司的前期投入得到了良好回报。去年,“益赛普”的销售额达6000万元,这其中以“医保报销”形式实施的政府采购功不可没。
王俊林告诉记者,创新药物进医保,不仅支持了药品本身的销售,更是政府对于企业创新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因此,在上市销售的同时,公司去年又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益赛普”的二次开发。
其实,不光是企业获得了创新动力,在这张医保目录的另一头,还牵动着无数患者的心。作为一种创新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的每支售价高达198元,而传统丹参注射液最贵的才6元/支。尽管前者的安全性更好,纯度更高,但一个疗程近5000元的费用,仍使一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的病人犹豫再三。然而,自从“丹参多酚酸盐”进了医保,自费部分政府报销大半,患者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不少。去年,该药3000万元销售额中,25%来自医保,其中上海地区100%通过医保销售。
实际上,一张医保目录带动的是一个良性循环。上海绿谷(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云鸣开诚布公地说:“创新需要冒险,一旦企业创新的勇气被政府、市场和社会所承认,再大的风险企业也愿意承担。”如今,公司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新品开发,除了“丹参多酚酸盐”,还有数十个品种新药处于研发和审批阶段。
目前,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正在对创新药物进医保的政策影响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今年,本市将进一步落实国家“60条”和上海“36条”配套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承认创新药物的高投入、高科技含量及合理价格回报,促进生物医药的自主创新与滚动发展,让百姓花更少的钱,用上更多好药、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