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群众工作是根本
对于大多数来京上访群众来说,位于“上访村”的高层信访部门就是他们能实实在在接触到的“党中央”。到中央来告状,是因为他们感到“地方上没人管”。
知情人士表示,有关部门把大信访格局作为工作要点,就是要协调政府的行政资源,力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在北京市宣武区城市环境整治拆迁现场,一间简陋的待拆小屋门前挂着“信访接待室”的牌子。在这里,信访干部与纪检监察员、律师一起回答老百姓的提问,每天长达10小时。拆迁工程持续了40天,接待室的小门也开了40天,拆迁过后,没有一名群众再到相关部门上访。
戴焰军教授认为,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在拆迁征地等政策性发展中出现的上访问题,存在更加深刻的矛盾。而基层干部作风是激化矛盾的原因之一。
从《瞭望》新闻周刊接触到的部分上访材料来看,矛盾主要集中在基层干群的关系紧张,干部对政策的交代解释不清楚,以及执行法规政策的过程不规范等。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说,解决基层矛盾一要考虑政策的价值取向,确保政策层面符合广大群众需要;二要考虑改变领导方式,建立适应新时期的工作手段。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传统上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执政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来被认作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
而新时期的干部需要特别注意补上“群众工作”这一课。有专家分析说,现在一些干部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结果是,拍板的政策不符合国情,执行政策伤害群众,出现问题躲避群众。当问题在基层解决不了时,只得“层层上交”。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孙宝树在中央的一个会议上提出,当前有一些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职工群众反映很大,“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反映群众呼声和意见,扎扎实实为职工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他说。
做好群众工作,“光是改变工作作风还远远不够,”党校的王长江教授说,“作风是内心观念的外在表现。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利益和命运与老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上一页][1][2][3] |
(责任编辑:柯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