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岛1月23日电(记者 林红梅)2006年12月14日,中央各大媒体齐聚青岛港,对国企典型青岛港和企业带头人常德传进行采访。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的心里却充满了忧急:其它港矿石码头吞吐量距青岛港越来越近,青岛港矿石码头世界第一的地位受到威胁;韩国釜山港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超过1200万箱,青岛港的差距更大了。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来越近,在激烈的竞争中,青岛港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青岛港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记者 林红梅 摄
夜里12点多,散会后,常德传走出办公大楼,望着灯火辉煌的码头,以往走过的艰苦岁月,如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里回放。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一定能够办好的理念,支撑他坚定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奋斗不止,将青岛港引向了国际港口大舞台。
“血浓于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正走在对国企改革进行艰难探索的道路上。面对国企的大面积亏损,下岗分流再就业改革在全国广泛推行。
青岛港的领导班子却做出了“不让一名职工下岗”的决定。但是,港口如何走出亏损的困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作为国企的青岛港,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常德传和班子成员反复交流思想,进行讨论。青岛港是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是党组织任命的,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据此,他们提炼出了青岛港作为国有企业的三大使命:“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
在“三大使命”的指引下,青岛港走上扩张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常德传毅然做出决策,将闲置的、晒太阳的黄岛二期出口油码头,改造成进出口兼用的码头,占据了国内市场空白,青岛港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油进口码头,甩掉了发不出工资的贫困帽子;海港顶着巨大的压力,贷款建造了20万吨矿石码头,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深水矿码头,青岛港迅速占据了世界矿石吞吐量第一的宝座,昂首从支线港走进干线港;从零做起,自我加压,青岛港又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三大集装箱码头。
伴随着快速的外延式扩张发展,人与设备、效益与安全的矛盾逐渐暴发出来。
1999年7月的一天,集装箱公司一名工人在码头装卸场地走路时,装卸车司机不慎将其撞倒在车轮下。
常德传来了,铁青着脸。他在工人倒下的地方看了许久,一言不发。集装箱公司经理朱广太跟在常德传的身后,几次想张口汇报,都被常德传摆手制止了。常德传的心阵阵揪着痛,他自己就是从装卸工干起的,倒下的是他的弟兄啊!他在心里吼叫着:“朱广太啊朱广太,港务局要你这个经理干什么?海港拼命发展生产,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职工过上好日子。人都没了,还说什么发展造福?”
一周后,港务局召开干部大会,常德传在会上突然宣布党委决议:“撤消朱广太集装箱公司经理职务,只发基本工资。”常德传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两种干部必须下台,一是出了安全问题,二是出了经济问题。”
宣布完决定,常德传看着大家,问:“大家谈谈有什么意见?”
“我觉得这是一起交通事故,与朱广太没有关系,撤他的职不公平。”
“不该撤广太的职,应该处理肇事司机。”
……
一个个干部站起来,为朱广太讲情。
“还有为广太鸣不平的吗?”常德传声音不高地问道。
“我数数,刚才一共有12个人反对处理朱广太,你们真讲哥们义气啊!你们知道我和广太是什么关系?!”
常德传的声音忽然高起来,他从座位上缓缓站了起来,眼光扫视着全场干部:“光你们和他有感情?我们十八九岁就在一起扛大包!从今天起,你们12个人在局里办学习班,什么时候想通了再回去!”
下午,12个港务局中层干部被集中在局办公楼一间会议室里,心里很不服气。常德传开口就讲:“党委把工人交给你们,是让你们带着他们往好日子上奔!朱广太管理不严,出了事,你们还为他讲情?这件事故给工人的家庭造成了多大的痛苦?!”
常德传停顿一下,接着说:“局党委为什么处理这么重?就是为了让你们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加强管理。你们不汲取教训,反而说三道四!”
常德传说着说着流泪了:“你们对工人的感情没有了!表面看你们是给朱广太讲情,背后你们是兔死狐悲,害怕你们自己被撤职!职工的血不是水,你们到出事现场去看看,到工人家里去看看,接受教育。”
学习班办了两天两晚,常德传要求每个干部围绕“你是老百姓时,你心目中认可的领导干部是什么形象?”展开讨论,每个人写出报告上交。
港务局很快出台文件,把安全与收入、生产量一起,列为对各级干部进行考核的三大硬性指标。
花园港口
伴随着港口货物吞吐量的跨越式上升,青岛港各个码头装卸繁忙,但环境受到挑战。
一天中午,常德传来到矿石码头上,运矿车来来往往,撒落的矿石被车轮碾成碎末,矿尘飞扬,工人们被呛得一边咳嗽一边干活。
常德传蹲下,用手抓起一把矿尘,对来到身边的前港公司经理说:“我看你们是生产上去了,文明下来了。要站在对职工尊重的角度来认识环境问题,干煤不见煤,干矿不见矿,码头上用手抹不能抹出灰来。”
很快,港务局修订了海港环境保护管理标准,针对作业现场粉尘污染、燃煤锅炉废气污染和港口汽车尾气污染进行防治,投资建成了与码头相配套的污染防治设备,实现了装卸全过程无污染作业。提出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空中不见黑烟尘,水中不见漂浮物,地上不见尘土的花园式港口”目标。
前港公司装卸队队长沈利帮带领工人们一天多遍地蹲下,用抹布对长1100多米、宽37米的码头随脏随擦。
1999年11月的一天早上,常德传来到矿石码头后,蹲下用手指抹抹,发现手指上没有灰尘印了。接着,他爬上了卸船机,用手东抹抹,西抹抹,前港公司经理跟在他身后。
忽然,常德传说话了:“这么好的机器,你们给管到这种程度?”声音里含着质问。
“哪里不干净?”
“你看这里红的。”
放抓斗的大梁上粘着矿粉,红红的。
前港公司领导解释道:“局长,这里是放抓斗的,渍上了,擦不掉,其它地方都干净。”
常德传声音高起来,说:“我就是要它像新的一样,环境好了对职工健康有好处。另外,码头上已经没有粉尘了,今后能不能不发红?周边海水能不能不发红?”
前港公司领导挠挠头,说:“除非把码头上的矿尘吸干净,都回收起来,码头和海水才能不发红。但是,矿尘没有一家码头有办法解决。”
“这是交给你的任务!”
前港公司经理把沈利帮找来,探讨办法。他们把矿粉末扫起来后,马上打包,放回到货主的货垛上去。没想到,小扫帚发挥出大作用,一年下来,竟然为货主回收矿石1260多吨,回收煤炭240多吨,等于拣回了85万多元。由于矿粉不再飘进海里,码头周边的海水逐渐由红变绿,清澈可见,鱼儿游回,海鸥飞来飞去。
但是,清扫不起来的细粉渗到路面里,码头仍然是红的。沈利帮天天琢磨,一年过去了仍没有进展。一天,车轮碾过的地方没有矿粉的现象吸引了沈利帮,他反复琢磨,发现原来是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把吸附在地面里的矿粉吸出来,粘在轮胎上带走了。他由此得到灵感,用心钻研,发明出一种专门打扫码头的机具,机具利用摩擦静电的原理,把吸附在码头路面深处的矿粉吸了出来。
2003年10月的一天,常德传来到码头转了一圈后,高兴地问:“怎么现在码头不发红了?”
听说沈利帮发明了新工具,他连连说:“拿来看看。”看完后,兴奋地说:“你们归纳、总结一下,报给局里,就用‘利帮保洁’命名这项发明。”
2004年5月,青岛港召开大会,沈利帮登上主席台,常德传把以“利帮保洁”命名的大红证书和奖金发给了他,他成为青岛港十大品牌员工之一。第1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