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工作已进入最后开启内棺阶段,但原本定于昨日开启的内棺,并未得到开启……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已经清理出来的内棺部分进行绘图,并为当天整体吊起内棺作最后的清理、测量工作。
| |
陪藏坑内现马饰件
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历经2000余年,棺木仍然色彩鲜艳,光亮如镜,在内棺的深红色棺盖上,整齐地排列着17行9排100余颗铜质的柿蒂形泡钉。而在盖板的四角和中间部分还对称地摆放着6面直径约10厘米的铜镜。昨日,工作人员还在椁室内发掘出一面较大的铜镜,但这些铜镜为什么会如此摆设,考古专家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估计与六安当地的一些葬制有关。
昨天,在古墓的东南方发现陪葬坑,并在陪葬坑内发掘出部分马络头上的马衔等金属马饰件,一些马饰件上还有彩绘的痕迹,同时,在这个陪葬坑中还有一部分彩漆器。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墓葬的西南侧曾经发现过一座车马坑,并在车马坑中发掘出8匹马的遗骸和4乘车的残迹,也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车马饰件及车残片等。
改开棺为整体吊起
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袁传勋博士告诉记者,由于内棺整体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所以考古队决定先将内棺整体吊离出墓穴,将其转移至室内,在室内对内棺进行清理、绘图、拍摄等工作,选择放置内棺的地点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内棺放置所要求的条件相当高,首先光线就要受到限制,必须弱于正常情况;其次,对放置地点的温度、湿度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应该尽量与内棺原来储存时的环境相似;同时内棺放置地点对于安保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要将预计有3吨重的内棺整体吊离墓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昨天一整天,考古人员都在为整体吊起内棺做着最后的准备。在考古队汪景辉队长的统一安排下,工作人员用一台小型起重机将内棺与椁室之间的泥土、木块等全部清理干净,并将回廊间的淤泥等杂物运离发掘现场,清理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吊起内棺的工作却一再推迟,最终也没有像大家盼望的那样将内棺吊离起墓穴。
据考古队汪景辉队长介绍,由于内棺本身的考古价值十分珍贵,所以考古部门经过研究决定将内棺整体吊离墓穴,如果有可能,考古队甚至希望将外棺也一起整体吊起。但内棺的重量很大,整体吊起有一定的难度,考古队准备将要吊起的部分先固定、加固、再兜托的方式处理,但由于目前发掘现场的各种材料有限,同时现场所使用的小型起重机不能够吊起这么重的物体,所以经过反复研究后,最终决定暂不吊离内棺。
据悉,内棺吊起后可能将存放于六安市的皖西博物馆。
群众希望原址保护
由于众多媒体的连日报道,发掘现场涌来了大量围观群众,这些群众最关心的还是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是迁址还是原址保护,多数群众都希望“一号汉墓”能够原址保护。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祖宗的墓地,我们把它好好地保护起来,一旦移到别的地方,哪怕建的再像原来的模样,都不是当初的味道了。”一位皖西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他是学历史的,当天和几位同学特意赶到现场观看汉墓发掘,一旦真的移址保护,再去看就失去原来的感觉了。]
这座汉墓究竟如何保护?考古专家称,将视铁道部回复的情况再作处理。
昨天傍晚记者离开时,天下起小雨,工作人员将隔霜的黑色塑料网罩以及防冻的海绵垫盖在了内棺上,原本定于今天起吊的内棺,不知能否按计划起吊。图①为内棺顶板已清理干净,但由于考古需要,不会现场开棺。图②为位于合武铁路路基之上的古墓发掘现场,古墓与铁路架桥机械形成对比。图③为考古人员正在发掘刚刚发现的车马坑。图④为车马坑内出土的马头饰品。(石放、鲁皖、李泉峰、马启兵)
来源:
江淮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