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西汉“六安王”大墓主棺外层石椁盖板被揭开。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的西汉“六安王”大墓主墓室的清理工作1月24日前基本结束,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刚好位于两座“双墩”汉墓中间,其中,一号汉墓正好位于路基之上,如何保护这座古墓,安徽省相关部门初步形成原址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两种方案。
原址保护,即在原地征地,墓室木结构做技术处理,墓上建博物馆,就地保护展示。
这样做,能最大程度保持这座古墓原始的风貌和大量的原始信息。异地搬迁保护方案,则是在即将兴建的六安市博物馆区内择地按原貌复原,建一座六安王陵专题馆。
国内一些文物考古专家赞同包括整个王陵区在内的原址保护。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王陵区域完整地保存下来。否则,即使双墩一号汉墓进行了搬迁复原,王陵区域原貌也会遭到破坏,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这些专家认为,异地搬迁除巨额经济费用之外,搬迁过程中对墓葬的拆卸、重组等工作也都将对墓葬本身造成损害。此外,搬迁到新址后,新的环境和气候也容易损害墓葬的保存。更为重要的是,双墩汉墓很可能只是王陵墓葬区的一部分,迁走一个,会对未来整个王陵遗址保护造成影响。
但原址保护同样面临问题。据六安市政府部门透露,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合武高速铁路,设计非常严格。如果铁路改道,要为此增加巨额的成本投入。此外,实施原址保护费用不菲,单靠文物部门解决难度较大。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需要在充分调查、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找出一个最好的方案,要使铁路工程建设不破坏王陵区的完整。
2006年初,配合合武高速铁路的建设,安徽省考古队在铁路工程沿线例行考古勘探,发现沉睡千年的“双墩”其实是并列的两座西汉时期大墓。从2006年3月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对“一号大墓”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此墓在唐代曾被盗掘,尽管如此,仍出土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植物种子、果实等有机物、千年陈“酒”、晶莹剔透的玛瑙珠、漆木器残片、五铢钱、玉器等。
考古专家根据该地地望、规制、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综合分析,确定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表示,从墓葬形制来看,墓的椁室形状保持得相当完好,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10余座同类古墓葬中保持最完整的墓葬之一。此墓对研究六安国历史和汉代的历史文化与工艺技术也意义重大。
(本报记者赵晓霞编辑)
新闻链接:《史记》和《汉书》记载,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的小儿子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