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
港口国际物流
依托烟台港现有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以此带动和影响其他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国际物流业发展赶超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烟台周边城市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加大。
| |
环球码头三期投入生产后,为烟台港引进海上新航线和增加吞吐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烟台港务集团以及有关企业对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和临港经济已形成普遍共识;以青岛和天津为代表的两翼,港口发展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烟大铁路轮渡开通,以烟台港为中心,以公路、水路、铁路为网络的枢纽型的口岸物流体系已见雏形。这些,为包括烟台港在内的周边港口发展国际物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展港口物流业,应该依托港口,挖掘潜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港口国际物流;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升级试点的机会,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经营理念由追求利润向搞好服务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影响力,为港口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市政协委员 梁启华
促进第三产业
再上新水平
“十五”期间,烟台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占GDP比重偏低。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企业缺乏;除商业、餐饮业等传统行业外,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市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第三产业发展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衍生(或派生)的结果,有相对滞后期;二是经济发展的阶段约束;三是资本投入的导向约束;四是开放式经济的影响;五是居民收入水平低的约束;六是城市化水平偏低。
加快我市
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关系,正确认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性;二是制定规划,实现有序发展;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的迁移,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四是优化服务业结构,改变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的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五是培植载体,形成规模特色,打造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商务区、特色街、物流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吸引服务业项目的新平台;六是扩大开放,推进服务业国际化;七是优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建立起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市场环境和秩序。
市政协委员 俞祖华
充分发挥
驻烟高校作用
高等教育对促进国民素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好驻烟高校在促进烟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在引领市民观念变革、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求和为实现烟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的重要作用。要鼓励驻烟高校思想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创新与观念创新,要为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的传播和生产提供平台、舞台,发挥他们在倡导思想大解放中的重要作用;要组织驻烟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撰写理论文章和举办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归纳、凝炼、提升能够引领烟台又好又快发展的烟台精神。
二、在实现市委、市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市政府在形成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召开专家座谈会,充分听取包括驻烟高校专家在内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三、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把一部分科研选题引导到适应烟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与学术创新上来,促进驻烟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上的合作,促进驻烟高校科研成果的转换。
四、在发展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作用。应组织驻烟高校专家学者对“胶东文化”尤其是烟台地域文化的沿革、发展、内涵进行研究。
五、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莱阳农学院等驻烟农业类高校和其他驻烟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加快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市政协委员 綦国瑞
以文化建设
提升城市形象
近年来,全市的文化建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但从宏观上看,我市的城市形象还不够明晰,城市精神还缺乏广泛认知,文化建设指标考核体系还不完善,文化创新机制不够完备。我就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的问题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文化特色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烟台有山有海有岛,这是它的鲜明个性。只要常念“山海经”,做足做大山和海这篇文章,就会塑造出有“休闲之都”和“山海之都”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二、立足历史根基,锻造城市精神。今年,市委提出的包括“境界高远、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胸怀全局、和谐团结的协作精神,海纳百川、诚信友善的包容精神”的“烟台精神”,是烟台历史培育的可贵精神的延续、凝聚和升华,必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大力弘扬。
三、创新文化产品,形成文化氛围。烟台有辽阔的海洋、美丽的岛屿,可以大力发展休闲文化;烟台很多山树木茂密、氧气充足,可以大力发展度假文化;烟台还有众多温泉,可以大力发展温泉文化。城市建设应该更多地注入烟台的文化历史,使其成为展示烟台历史文化的载体。
四、建立文化指标考核体系,全力推进文化建设。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核党政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指标。要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市政协委员 袁旭
切实解决
群众看病难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产生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二是体制不顺、药价虚高现象突出。政府投入和补偿机制不到位,致使公立医院产生趋利倾向,公益性质淡化。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二是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三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要求,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四是全方位加大对医药市场和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努力降低群众就医费用。加强对药品生产、采购、配送、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同时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五是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体居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健康保障网络,提高群众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市政协委员 王瑞
建设环境
友好型社会
我市环境保护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之间存在矛盾;农村环境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相当距离;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就化解和处理好上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注重培养环境友好的生态伦理观和价值观。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大力弘扬环境保护公益观念,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观念。
二、要抓紧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推进产业集聚的同时,使生态产业体系布局更趋合理。
三、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友好的制度保障。通过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和推行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全面评价体系。
四、要加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能力建设。尽快建立环境网络化的监控体系,对全市的水、大气以及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进行全天候网络监测和远程监控,提高环境监管、应急快速反应等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要严格执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严格执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等政策,促使排污企业承担污染责任,加快治理步伐。
六、要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认真总结和推广生态县市区、生态工业园区、环保模范城市的经验,积极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效载体,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市政协委员 朱光辉
促进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
港口经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造船业已成为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这为今后我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目前我市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海洋资源权属观念模糊。二是部分资源利用不合理,有的甚至破坏严重。三是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代表高新技术的海洋产业如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才刚刚起步。四是近海海域环境污染,局部生态环境恶化。五是海洋综合管理缺乏足够的高层次规划和协调机制。六是海洋开发、管理、科研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
对我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用海,合理开发,科学地评价每一种资源每年可开发利用的限度,并对开发利用量进行监督检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二是加强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海洋资源。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我市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四是加强海洋环境以及生态的保护与治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尽量减少海洋资源开发带来的污染与破坏,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渔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蓝色烟台。
市政协委员 于大勇
加快我市
民营经济发展
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的主要力量,但其发展过程中,政府服务、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大措施,认真解决。就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科学决策,创新机制,建立健全长效配套的政务服务运行体系。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树立勇于为企业承担服务风险的意识;要建立专家论证评审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严格落实“公正公平,内外皆优”的政策。
多管齐下,改进融资机制,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提供有力的支持。应该建立可靠的担保体系,完善信用和违信制裁机制,改进贷款机制,促进民间资本的流动。
更新观念,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潜在优势,以商带旅,将企业发展方向从单纯追求“建设定位”转向“物流定位”上来。打造高档次的商业街区,加快连锁店的发展步伐,多建一些高档次、多功能的连锁店,扩大市区消费,拉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畅通渠道,招贤纳才,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放宽引入人才的条件,敞开大门,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
科技先行,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一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彻底打破家族式管理的传统格局。二是完善科技奖励基金机制,对有重大科技发明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予以重奖。三是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四是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水准,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 赵培策
新农村建设
应理顺四个关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推出了“3+1”的战略举措,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认为在具体工作中,还需要理顺四个关系:
一、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两道“命题”同步解。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让农民不当农民,又让农民当好农民。富裕农民还要减少农民,发展农业还要膨胀二、三产业,建设新农村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推动农业转变和引导农民转移,两个“轮子”一齐转。农业转变和农民转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单靠转移农民,城市容纳不下;单靠农业转变,资源潜能受限,只有既转移农民、又转变农业,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政府投资和农民投劳,两个主体心连心。建设新农村,应实行政府出钱引导,农民出力配套,社会投资补偿。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调整财政分配体制和支出结构,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种建设两手抓。一要加强技能培训,为城镇发展提供合格的后备劳动力。二要转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三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培训功能,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人才。 (本报记者高春宽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