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编者按
发生在呼和浩特市的全国首例医保解约事件正在成为一个标杆:当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涉入深水区时,原来同吃财政饭的“一家人”,在利益面前,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
| |
虽然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此次事件暂时得以平息。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医、保部门由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将使得医改逐步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这是改革的力量,亦是市场的力量。
“家人”反目
解除医院医保协议
当领到一张《告参保人员书》时,张先生愣住了。《告参保人员书》这样写道:“呼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将于2006年11月份解除(与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协议。”
2007年初,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简称内蒙古医院)的候诊大厅里,呼和浩特市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去年11月7日,他到内蒙古医院看病时,在候诊大厅门口意外地领到了这张《告参保人员书》。“我本来一直是在这里看腿疼病,换了其他医院,能不能看好病?看病费用咋报销?”张先生说,他当时有点蒙。
张先生遭遇到的是发生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场医保“解约风波”:呼和浩特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简称呼市医保中心)在一夜间解除了与内蒙古医院的医保协议。
看似站在同一利益链上的医院与医保中心,因何反目成仇?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医疗机构与医保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显露出来。
医保
我们的钱禁不住医院乱花
呼市医保中心在其发放的《告参保人员书》中说:“内蒙古医院在医保方面的相关管理工作存在不足,不合理收费过高,导致医疗费增长迅速,参保人员负担加重……呼市医保中心称,其多次与医院协调未果。遂决定于2006年11月份解除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参保人员如需住院请选其他定点医疗机构。”
其实,在张先生得到“医保解约”消息之前,一场医、保之间的“较量”早已经开始:呼市医保中心在其上级单位呼市劳保局的首肯下,已经与这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屈指可数的大医院“斡旋”了将近五个月。
“我们的医保人员在审计时发现,内蒙古医院的乱收费问题很大。他们医保科的秩序很乱,很多费用都讲不清楚用途。”呼市劳保局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该人士说,“每月要给这家医院报销返款50多万元左右呢!糊里糊涂地不查清楚,怎么行呢?”
“尽管这家医院很有影响力,但我们也只能如此。毕竟医保的钱很有限,禁不住乱花啊。”该人士透露。
医院
医保
有钱不掏 想存500年?
2006年7月31日,呼市医保中心正式以书面形式通知内蒙古医院“整改”。然而,拥有副厅级级别的内蒙古医院并不“买账”。据说,曾有院方人士发牢骚说:“医保有钱就是不想往外掏,想存500年吗?”
该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丁瑞解释说:“来内蒙古医院看病的医保患者都是看一些难度较高、费用较贵的病。有时候必须用医保目录以外的药品,也就是好药或贵药。”丁主任说,医院和医生必须为患者的生命负责,救人要比考虑能否报销要紧得多。
呼市医保中心的负责人则更多的用数字说话,其对媒体表示:在2005年年度人均医疗费用上,内蒙古医院从9000多元增至10000多元,而另一家定点三级甲等医院则从10000多元降至9000多元。
上级调停
双方和解“把盏言欢”
“争执”引起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和劳保厅领导的高度关注。据有关人士透露,两家单位的厅级领导都曾亲自出面,对争执进行调解。2006年11月27日,双方最终联名在当地影响力颇大的《北方新报》等媒体刊出了标志着“和解”的公告。
据知情人士称,2006年12月初,当“尘埃落定”之后,内蒙古医院的领导层还专门宴请了呼市医保中心的领导层,在酒桌上“把盏言欢泯恩仇”。
医保
纠纷
全国都普遍存在
今年1月9日,呼市中心区域的一栋陈旧小楼的三层挤满了人。这里就是呼市医保中心-坐拥巨额保险基金、负责呼市34家医保定点医院、100多家医保定点药店和将近27万职工医疗保险。
“人们总觉得医保有钱,其实钱都存在财政局批准设立的财政专户里。每一笔报销款都是在严格监督、层层审批下定向拨付的。我们没有动用一分一毫的权力。”呼市医保中心办公室主任赵锐告诉记者。
“发生在呼市的全国首例医保解约事件是个典型的案例。”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指出,“目前,卫生部还没有专门统计过各地的医保与医院发生纠纷的相关数据,但全国都普遍存在这类矛盾冲突,问题也很复杂。”(中国经营报)
新闻链接
郑筱萸之子被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的“落马”,使这个成立不到10年的机构处在风口浪尖上。据悉,郑筱萸案还涉及到他的家属,其在某医药公司任职的儿子也一同被捕。
由于郑所涉的是整个药品监管体系的问题,国家药监局开始了系统性的补救措施。从去年8月底到现在,国家局除了审批进口批文和部分补充申请外,其他品种的审评、审批工作全部停止了。据一位药监局内部人士称,现在注册部门人员大换血,留下的没有几个,而即使换到别的部门,也是胆战心惊。
(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