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9点,常峰(化名)像往常一样走进自己工作的明报工业大厦。一路上,他照常跟同事打招呼、说笑。办公楼内的气氛也一如往常,大家都在忙碌工作着。
就在前一天,也就是29日下午,他们才得知明报集团将和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业集团星洲媒体合并。
| |
常峰说,报社高层并没有亲口向他们宣布这个消息,大多数人是从集团内部新闻稿中得知。“大家知道后,都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情绪,也不觉得会与合并前有什么分别,工作还是照样做。”电话那头的声音显得很轻松,并没有流露出忧虑和不安。
在常峰看来,与星洲的“联姻”无论给报社还是个人都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合并后,报社的规模扩大了,以后影响力会更大,对于报社中每一个人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张晓卿打造华文传媒帝国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合并计划下,星洲媒体将通过倒置收购明报企业,实现走向全球的大计。这家国际企业过后将寻求在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
星洲媒体与明报企业还邀请南洋报业参与这项合并计划。目前正在进行全面献购的南洋报业,将在全面献购截止后,获得时间考虑是否接受合并。
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沈赛芬表示,由于合并要涉及各方面的谈判,整个过程预计2008年2月完成。
星洲媒体与明报企业是由马来西亚媒体大亨张晓卿控制,而张晓卿也是南洋报业的大股东。完成合并后,张晓卿仍然是整个媒体集团的最大股东,他将拥有新集团的52%—53%股权。
张晓卿说,星洲媒体、明报企业与南洋报业合并后,将成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以外最大的中文出版集团。他说:“合并是一项策略性行动,以将星洲媒体打造为一个国际性媒体集团,与世界媒体集团竞争。合并后的集团将利用其优势,进军中国及全球其他媒体市场。集团强大的全球平台将可在其他媒体相关业务取得成长机会,以及提升其在国际投资者眼中的形象。”
“收购几成定局”
星洲媒体执行董事、集团总编辑萧依钊昨晚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收购计划应该没什么问题,马来西亚政府应该在近期也能批准。虽然是两个报业集团合并,但实质上,双方的编辑队伍和管理层面还是独立操作,互相并不影响。此外,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双方可以资源共享,以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她告诉记者,星洲媒体已经在向新媒体发展,正在研究其网络新闻平台,合并后这个项目也将会继续下去。其他的一些新媒体,如果有好的机会,届时他们也会考虑和尝试。
她还透露,明报旗下的万华媒体集团公司已经与中国内地的一些传媒进行过不少合作,在两家媒体合并后,集团有可能在适当时机进军内地市场,与内地媒体抢占巨大的受众群。
分析:合并或有利明报发展?
在大多数香港人眼中,《明报》并不属于一份大众化的报纸。高端的定位、严谨的内容让它在香港报业中独树一帜。
正在香港攻读学位的Susan告诉记者:“《明报》我个人非常欣赏,然而在香港它并不属于走商业路线的媒体,它的素质不容怀疑,但是论大众接受程度我个人觉得比不上《东方日报》等,读《明报》的也多是文化界或中产人士。”
不过,Susan也认为,明报集团也很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他们还有一些附属刊物,例如《明报周刊》就是十足娱乐杂志,出版社的书本水准也都不错,也比较畅销。
有意思的是,因为喜欢,Susan曾经也尝试过去《明报》找一份工作,可惜未果,“别人不理我。”Susan自嘲。得悉明报集团与星洲传媒的合并,Susan希望以后《明报》的风格不要有太大变动。
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展江认为,明报集团星洲传媒的合并对其今后发展十分有利。
他透露,前段时间曾有传言说,有位富商想要收购明报集团,如果真的实现了本地收购,那么双方势必会有利益冲突,受合约牵制,报纸可能会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失去一贯严肃、独立的作风。这样,香港报业独立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少,读者看到的将是又一份“沦落”的商业报纸。
他认为,对明报集团来说,与国外媒体合作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来说,经营和报纸的采编是分离的,这样两方面都不互相干涉,有利于报纸的自由发展,报社受到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但是,BBC引述资深媒体人士观点称,“对外国公司来说,拥有马来西亚的媒体公司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政府可以一纸令下就关闭任何一家媒体公司。”根据马来西亚法律,每一家报馆每年都必须向政府申请出版准证,政府可在任何时候取消出版准证而毋须任何理由。
张晓卿是谁
张晓卿,一个橡胶园工人的儿子,但在过去10年中,却悄然成为一个庞大华文媒体帝国的背后操控人,马来西亚每2.5个华人就有一人读他的报纸。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形容,张晓卿的父亲是中国南方福州地区的农民,20世纪早期他来到马来西亚。年轻的张晓卿很早辍学,进入今天属于马来西亚砂拉越的热带雨林工作。
他旗下的常青集团在1975年创立,活跃于伐木业,并将业务扩展到全世界,如今业务已多元化,涉足油棕种植业、产业发展及金融业等等。
张晓卿还是西方媒体大亨泰德·特纳和鲁珀特·默多克的崇拜者。自1988年收购《星洲日报》后,未及20年光景,张晓卿将媒体版图扩大到世界各地。1995年,张晓卿买下香港明报企业的35.9%股权,控制了明报集团名下所有媒体。2005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有615万人。按此人口规模计算,大约每2.5个华人当中,就有一个阅读张晓卿控制的其中一家中文日报。
明岁月
1959年5月22日,金庸在香港注册《明报》。金庸请了香港书法家王植波题写刊名,沿用至今。
《明报》创刊初期既有严肃的社评,也有软性小说。每日出版一张,小报形式设计。
1960年代,《明报》影响力开始增强。《明报》以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和分析逐渐建立权威性,金庸还以他本名查良镛每天发表一篇社论,在读者中,尤其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同时,《明报》开始扩张。1965年底,《明报月刊》创刊,1968年,《明报周刊》创办。
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是11万份,1989年跃升到18万份。
1991年3月22日,明报企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1991年12月11日,金庸与香港智才集团董事会联合宣布,智才收购《明报》的计划初步实现。
1993年4月1日,金庸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之职。
1994年1月1日,金庸完全退隐。研究金庸与《明报》的张圭阳博士形容:“我至今难以忘掉那一天的情景,偌大的办公室,查先生将自己的日用品装进纸盒。《明报》不再是查良镛的《明报》了。”
1995年,马来西亚巨头张晓卿买下明报企业的35.9%股权。
2005年11月7日下午2时,香港《明报》收到炸弹邮包,报馆编辑部女职员在开启时受轻伤,在香港政府和新闻业界中引起极大震动。
2007年1月30日,明报集团和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宣布合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