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整顿后的联滘,有了重生的迹象,但本报调查的结果显示,作为一个行业的洋垃圾处理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垃圾“基地”存在20年,环境代价异常高昂。
文/本报记者柯学东、廖杰华
图/本报记者骆昌威
这是一个号称50年未曾亏损过的行业。
| |
上周,媒体一系列“洋垃圾大举入侵”的报道,让联滘村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广佛公路上扬起的漫天灰尘,南海联滘工业区内的垃圾被清空,机器被运走,这个20多年的产业基地在短短13天内就被“消灭”了。
联滘垃圾产业一夜消失,但诸多疑问仍笼罩在人们的头上:“洋垃圾”究竟怎么逃过海关监管?其背后有什么样的产业链?联滘在环境阵痛后“抽刀割瘤”,但生命力强盛的塑料回收业会不会就此扩散?谁会成为下一个联滘?围绕这些问题,日前本报记者深入联滘村进行了调查采访。
“洋垃圾”让一个产业消亡
联滘村位于广州市和佛山市的中间位置,距广州市9公里,距佛山市8公里,广佛公路、桂和公路沿村而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目前全村人口不足3000人,但2005年的GDP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3亿元,粤北一些县一年的GDP也就10亿元。
在很多人看来,联滘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废旧垃圾处理行业的卓越贡献。但在上周,这一产业在联滘却突然整体消亡了,其直接导火索是来自英国的“洋垃圾”。
据记者调查,在此次洋垃圾事件中,联滘的小作坊老板们集体把矛头指向了“规模稍大的厂”。而在整个联滘村上千家垃圾处理厂中,“上规模的有40多家,而真正有实力的不到10家”。
“都是一捆一捆的压缩料,几千公斤”,一位知情人士透漏,在联滘,小作坊一天的吃货量只有1吨或者几吨,而进口的洋垃圾都是“集装箱,一车一车的,用封条封着就拉了进来”。并且白天、晚上都有。
一位茂名的李姓老板承认,“洋垃圾是肯定存在的”,只是大家都默认一条潜规则:发现了就有,没发现就没有。
有人告诉记者,洋垃圾出现十多年了,收购洋垃圾的并不只是一家两家大厂,“都是为了赚钱,管它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车到门口就下一点”,而知情者说,洋垃圾的来源显然不止英国一家,“美国、日本、荷兰的都有”。
在大多数老板看来,“出来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货从哪里来我们不关心”。当地的垃圾厂老板告诉记者,洋垃圾和国内的垃圾在价格上并无差别,但分拣上更为方便。
在大垃圾厂受到指责的时候,一些国内的贸易公司也涉嫌其中,英国环境大臣说:一些货船从中国运货到英国来之后,如不捎带一船垃圾回去,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数量庞大的垃圾怎样连过数关?怎样到达佛山?中间商通过什么来赢利?这些问题在当地显得格外神秘。但知情人士还是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大体摸通了其中的利益链。
垃圾让英商获利4.6亿英镑
从进货渠道看,洋垃圾(塑料)比国内要便宜得多,这些利润分散在链条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洋垃圾”的出口端,国外出口商能获丰厚的利益。在此次“洋垃圾”风波中,英国官员曾表示:向中国出口垃圾的公司可以两头拿钱。英国地方政府要向这些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每吨35英镑的费用,而垃圾公司根本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就装进集装箱,省下了大笔的处理垃圾费用。此外,他们还能从中国进口商那里获得100英镑/吨的收入。
另外,从运输成本看,英国出口商向中国出口一集装箱26吨的垃圾,成本只有约500英镑,比陆路从伦敦运往曼彻斯特还要便宜。正因为出口比自己加工处理来得容易,而且获利也更多,所以英国垃圾处理公司乐于出口。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06年英国共产生了近700万吨可循环的垃圾,由此生成的洲际贸易价值4.6亿英镑。这一年,英国共向中国出口了20多万吨用于再循环的塑料垃圾、200万吨废纸和纸板、大量废旧钢铁和电子产品。《独立报》报道说,这个垃圾出口市场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中国渴望获得这种‘原材料’来促进经济发展”。
国内外“垃圾”差价达3倍
洋垃圾离开英国垃圾处理公司后,就转到了国内进口商手里。而对于垃圾进口商来说,出一小部分钱就能买到废旧塑料,虽然有法律风险,但利润比经营国内塑料要高得多,这也是他们愿意冒险进“洋货”的主要原因。
一位王姓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广东,他从垃圾回收站里收塑料,价格约4500元~5000元/吨;而进口废旧塑料,仅1400元/吨,扣除运输成本,其进价也比国内要低得多。何况很多发达国家,还采用“捐赠”和“反补贴”的形式出口。“捐赠”即白给;“反补贴”即出口商不收一分钱,还要给中国的进口商一定金额补贴。这样一来,中国进口商利润就更加丰厚。
据熟悉塑料行业的人士透露,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开始进“洋货”了,那时候做这一行的,有贸易公司的人,也有走私者,后来,联滘工业区一些大的塑料回收企业也开始做起“漂洋过海”的买卖。
销售终端更愿意选择洋货
那么,这些洋垃圾是怎样逃过海关的监管的呢?
“第一是谎报,有以谎报的形式,把垃圾以捐赠物品或其他物品的名义进行报关;第二是夹带,将垃圾夹在正常的物品中;第三种就是走私,海上和陆路走私”,一位多年跟踪洋垃圾的环保人士说。
当“洋垃圾”到岸后,进口商如果是塑料厂,他们先会分拣,把其中品质好一点的供应给自己的生产厂,而杂质多的、品质差一点的则分销给联滘工业区数百家小塑料回收厂。
“他们送来的‘洋货’,价格跟我们自己收的一样,也是4500元~5000元/吨。但做我们这一行的都喜欢‘洋货’,一是人家送来的起码有一集装箱,免得我们几十公斤、几百公斤地收,省了人力;二是‘洋货’品质要好些,国内塑料很多是曾经再生过的。”一位从业十几年的老板这样解释说。
而贸易公司进的洋货,无一例外地都交给小塑料厂,他们挣的就是中间差价。据熟知内情的人介绍,由于联滘工业区厂家多,因此贸易公司送来的“洋货”不愁没有销路。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惯用的手法是:当船靠岸后,就连夜分销到工业区,减少在手上的停留时间。
因为中国市场的需求量大,在此次事件中,英国方面甚至“赞许”中国人超强的垃圾处理能力:“凡是洋垃圾,在中国都很有市场,中国人总是有能力将这些垃圾照单全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全国各地迅速消化”。
一份英国政府最新官方调查报告披露,当布莱尔首相1997年刚上台时,英国大约有1.2万吨垃圾运往中国。而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在短短8年之后,2005年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狂涨了158倍,达到了惊人的190万吨。据说,在英国的某些地区,因垃圾的大量出口,部分垃圾厂长期亏损。
“垃圾基地”前世今生20年
“‘洋垃圾’在很多地方都有,只是联滘成了这次曝光的焦点。我们的货绝大多数是国内塑料。”这是很多老板的共同说法。
对于联滘20多年的塑料回收业,61岁的徐阿伯再清楚不过。1984年,他从联滘村支书调到大沥镇工作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人靠捡垃圾发了财,只是未成气候。如今徐阿伯退休6年多了,对于当年的垃圾回收成就了现在的工业区,他坦言没想到。
“我任书记的时候,联滘工业区还是农田,种的是甘蔗,当时没有厂房,捡垃圾的靠搭帐篷做生意。”徐阿伯边说边用手拍着头上的灰尘。据他回忆,一开始在工业区里做垃圾回收的是几个汕头人,因为生意兴隆,当地人也开始干起了这一看似不体面的工作。
后来,随着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断增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引发了废品回收的“淘金潮”。“现在整个工业区有1000多亩地,每年要给村集体带来一千万元的租金。”
今年38岁的黄裕华就是徐阿伯说的几个汕头人之一,作为最早一批“淘金者”,从打工到自己做老板,黄裕华在联滘呆了21年。几乎跑遍了广州、佛山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先后跟过3个老板,都是汕头人,最后自己有了些积蓄,便开了个塑料回收厂。
废品回收者形成几大帮派
在黄裕华看来,联滘村的塑料回收业只用了四五时间就形成规模,继汕头人后,湛江、茂名、吴川等地的人一批批来到这里。
“都是老乡拉老乡拉过来的,那时生意好做,跟过来的人很多。早期打工的大部分像我一样做老板了。”
因为都是熟人,近些年这里的“拾荒者”形成了帮派,有汕头帮、茂名帮和湛江帮等。当然,最多的还是汕头人。
不过,除少数做大了的外,大部分搞塑料回收的挣的钱并不多,“2000年到2004年生意比较好,但这两年挣不到几个钱,一年四五万,也就比打工强一点。”
黄裕华介绍,他的厂很小,一台机器,十来个员工,一个月处理三四十吨塑料。“原料”主要从广州、深圳购进。这些废塑料进价约5000元/吨,经过加工变成塑料“丙粒”,再以约7000元/吨卖给各地加工厂。“一吨‘丙粒’能赚200块钱,但一台机器一天只能生产一吨多,一年就赚四五万元。”
据了解,在佛山开始“消灭”塑料回收产业前,官方的统计数据是:联滘村像黄裕华这样的小厂有400多家,员工1.5万人;但大多数塑料厂老板告诉记者,联滘村的塑料厂至少有上千家,员工几万人,而90%的厂没有登记注册。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联滘村逐渐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废旧塑料基地。
塑料回收成联滘主要收入
随着塑料回收产业的不断膨胀,工业区源源不断地给联滘村带去了巨额的房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间普通的小厂,厂房一年的租金在7万~10万元左右。即使按最保守的估算,400家塑料回收厂,每年也给联滘带去近4000万元的收入。“这几年租金上涨快呀,我这间厂1999年还是4000元的房租,租了一年就涨到5000元,现在是8000元,5年翻了一番。”黄裕华说。此外,每间厂每年还至少要交纳1200元的环卫费。
“塑料回收产业带来的租金的确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村里有30%的人在工业区里建了厂房,他们靠收租就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了。”徐阿伯说。
根据联滘村的统计,2005年工业区的生产总值达8.3亿元,是村集体收入和股份红利的主要来源。现在,村民除了每年分得不菲的分红外,还享受到了免费的医疗保险,家属死亡还可享受一次性丧葬费补贴2000元。
另外,村里公共设施完善,仅仅灯光球场就有9个,还有文体楼、村中小公园等优质公共设施。在联滘老村东面,还在平地建起了一个新村区,大多数住房都是四五层的独体洋房。“大概有一半的村民在这里有新房。”徐阿伯介绍说。
财源滚滚却带来黑水横流
废旧塑料产业在给联滘村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下咽的环境代价。20多年前那一片绿油油的甘蔗田,现在成了黑水四流的垃圾厂。据村里人讲,如果不是去收租金,现在村民一般不去工业区了。
但是,要赶走村民赖以吃饭的塑料回收产业并不容易,阻力首先来自那些习惯收租的村民。“村民有反对的,也有赞成的,就我个人而言,塑料产业有没有无所谓。”徐阿伯说。
与村民意见不一致相比,这几年,佛山市和南海区两级政府整治环境的决心越来越大。2003年~2005年,他们对废旧塑料行业连续采取了几次专项整治。
但是,这些整治活动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因为整治事关村民的收入和就业。据知情人士说,当时在村“两委”干部中也有抵触情绪,“整治经营了二十几年的废旧塑料市场,势必对村集体利益造成影响,而稳定的集体收入是村民分配股份红利的保证。”
为了做通村民的工作,联滘村还请来市委党校老师讲课,借机在村民中宣传集约利用土地,改造提升产业。
而在两年前,联滘村把72.5亩的土地租给了中建博美装饰材料城。现在这块地已经带来200万元/年的村集体收入。联滘村产业改造带来的甜头更坚定了整治联滘工业区的决心。
“剩下的土地如果全部集约利用,几年后,联滘工业区全部提升改造,每年至少能新增加村集体收入3500万元,是现在的两倍以上。加上以后租金每三年提升一次,预计十年后就能达到6000多万元。”黄树荣说。
现在,联滘村一分为三:西边生活区,北边工业区,两区之间以一条大干道截然分开,南边是新建的市场区。在生活区、市场区之间,一块高约4米,宽约8米的大牌子格外显眼,上面写着12个红色大字:“联滘是我家,搞好环境靠大家”——这是污染阵痛后觉醒的最好写照。
据产业规划,定位于卫星城的大沥需要有一个核心区域带动,规划将新大沥的地理中心、原来三镇交界处的联滘废旧塑料市场和联滘工业区作为新商务区的主体区域,逐步发展成未来大沥经济和生活的中心。
基地转移,谁是下一个联滘?
联滘工业区多条街道上出现大量来自珠三角其他地方的厂房招租广告
大沥人说:联滘垃圾产业是顽症,“小整小扩散,大整大扩散”。记者的调查显示,佛山当地政府担心的废旧塑料扩散在风暴后可能会变成现实。据南海区政府的说法,联滘要在春节前“彻底消灭”废旧塑料回收业,但另一个联滘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
13天“消灭”20年产业
“发展起来花了20多年,但只用十多天就要消灭”,抱怨的是黄裕华的妻子,这位13年前嫁给黄裕华的汕头妇女有着自己的忧虑,“找个地方不容易,几天哪够啊”!
1月25日,联滘工业区已停水停电一个礼拜,现在,这里没了机器的轰鸣,但多了几分焦虑和烦躁,有的厂已经搬空,有的人正在行动,还有的人在外面找落脚的地方。
但是,抱怨归抱怨,要减少损失,就要尽快找到落脚的地方,塑料厂老板们很清楚这个道理。毕竟,政府查封塑料厂后,废旧塑料的价格出现波动,“以前送进来的时候四五千元一吨,现在3000都没人要”。据当地人介绍,20日以来,空着进村的大货车多了起来,“顺德、深圳、东莞都过来买便宜货”。
厂子没了,着急的并不只是老板。从18日开始,不少老板开始给员工清算工资,“一个月1000多元对打工的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只是来年的时候,这里不再是他们的目的地,村民估计,在联滘打工的人数以万计。
不过,塑料厂员工似乎并不需要过分的担忧,记者在工业区多处的墙壁上看到“大量招聘熟手拣塑料工人”的招聘广告。
与工人相比,有机器,有交租能力的老板似乎更加“吃香”。联滘要消灭垃圾产业的消息传出后,来大沥“招商”的人络绎不绝。
政府官员带队到联滘“招商”
24日,工业区的街道上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广告:“位于增城市××厂现有厂房招租,一共有两间,第一间为1200平方米,第二间为1600平方米,证照手续齐全,水电完善,有意者请来电。”
类似的广告不仅增城一家,还有来自中山、四会、吴川、汕头、肇庆等地的。工业区里的一些塑料老板告诉记者,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想整体照搬联滘工业区的模式,由政府官员带队,到联滘游说那些没有注册而又失去厂房的塑料厂老板们。
“这东西能挣钱,能给当地人带来很高的租金,大沥不搞,别的地方也要搞”,很多老板这样说。
当记者结束采访离开大沥时,正在整修的联滘工业大道上,一辆辆满载废旧塑料的大卡车,扬起漫天的灰尘,驶向广佛高速公路,他们的目的地是增城,是中山、是四会、是……
谁会成为下一个联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