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市国有、集体、股份合作等企业数量同比都在下降的情况下,惟有私营企业一枝独秀,从而促进了内资企业的较快增长。但同时,融资难、部分行业准入门槛高等也成为困扰许多民营企业的难题。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首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采访了副市长孙安民。
| |
北京日报:在首都市场主体中,私营个体经济的地位逐年提高。到2006年底,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已占市场主体的84.16%,比上一年提高了2.03个百分点。今年本市将如何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孙安民: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吸纳各方面人员就业、再就业达351.2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口的75%以上,已成为本市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是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支主力军。截至2006年底,在全市认证的1.8万余户高新技术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了95%以上。
今年北京市政府将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领域。政府将充分发挥制定规则、总体规划、市场监督、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不规范运作和暗箱操作,避免民营企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市场进入中遭到原不公平待遇。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掌握的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构建政府与企业间的行政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