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或是广东造 船身碎木见于南中国
昨天(1月31日)中午12时许,本报记者与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局、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有关方面领导,从阳江东平镇码头,乘坐“德华”号船,登陆“南天顺” 作业船,实地感受这条工作母船的繁忙与艰辛。
探摸工作春节前完成
“这是‘南天顺’探摸‘南海I号’十几天来,遇到的最好的天气了!”。还没登陆“南天顺”,“德华”号的船长陈进保高兴地对记者们通报。
中午11点半,冬日暖阳高照,海面上波光粼粼,气温约24摄氏度,浪高约1米,有轻微薄雾。
这样的天气正是探摸作业的最佳时机。众人登陆“南天顺”时,船上是一派忙碌景象。此次探摸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南海I号”的尺寸进行再次核实,同时清理凝结物,采集泥样,并且采用气升法抽取古船周围的泥沙,找到左右舷,用滤网进行过滤以防止文物遗失,此外,还要确定船头船尾的位置。
总指挥王仁义介绍,1月15日,“南天顺”和“德华”船组从广州出发,到阳江海域对“南海I号”进行详细探摸。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直到19日才在古沉船上布好锚,开始水下作业。工作人员现在最希望这样的好天气能一直持续下去,争取在春节前完成探摸作业。过年后迎接他们的是“攻坚战”——整体打捞“南海I号”。
为沉井采集泥样
在“南天顺”上,钻探机、吊机、发电机组等大型设备轰鸣工作着。王仁义说,从昨晚开始,天气好转,工作人员立即开始进行水下钻探与取泥样的工作,“他们已经干了一个通宵了。”
丁文俊是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工程师。从前天晚上开始,他和同事们已经取了5个泥样。别小看这些黑糊糊的泥沙,“在海水里,不同深度的淤泥,其硬度不同。淤泥越软,灵敏度越高。这些泥样将送回广州进行数据分析,测算出其承载力。这些数据将为沉井设计制造、以及下压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
丁文俊介绍,他们对泥样采集,运用液压静力触探仪进行静压。
按照计划,他们还将进行泥面下50米的深钻孔取样,为打桩固定沉井提供依据。
蛙人入水测量船长
昨日中午1点多,广东省考古所研究人员张松与水下摄影师董国亮穿戴好潜水设备,纵身跃入水中。十几秒后,他们触摸到“南海I号”的船舷。可惜,摄影效果并不理想。
按照“南天顺”上最年轻的潜水员李怡斌的描述:海里一片黑暗。由于正在进行抽取淤泥作业,水下能见度仅有50厘米。
“水下作业全靠潜水员,只要海况许可,就有潜水员下水作业。
”王仁义告诉记者,“南天顺”上有17位职业潜水员,每天平均约有10个潜水员下水作业。每次作业约一个小时。到目前为止,他们累计作业时间已经超过4435分钟。
潜水员们要清除“南海I号”上的凝结物,还要运用特制的工具,准确测定船长和船宽,为沉井的设计制作提供依据。
王仁义告诉记者,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设备,目前已经确认“南海I号”船头的准确位置。不过出于安全考虑,它的具体坐标不能对外透露。
古船出水后能否再“活”800年长期保护及做大文化产业规划正研究制定
保护规划
本报讯 世界上首次整体打捞古沉船、启用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4000吨)打捞、全国范围内单项文物保护耗资最多(打捞经费7千万元、建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1.6亿元)……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例举了“南海I号”之最。
景李虎表示,光设计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就用了6年时间,经过全国权威专家的科学论证,成功打捞应是无懈可击的。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南海I号在今年6月份打捞出水、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还能不能保护它800年?”
景李虎说,“南海I号”沉船是木质的,离开了海水的环境,所处的深度、光照条件、水循环等等都改变了,沉船上的微生物也会发生改变。景李虎透露,目前已和中山大学海洋研究就此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争取在沉船出水前拿出一个基本方案。而远期保护规划,首先是保证“南海I号”船体不受损坏,然后在“水晶宫”内慢慢地清理它。
据保守估计,“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有6万件瓷器,件件可谓价值连城。“南海I号”的能量并不仅仅在于这些器物上。景李虎透露,就“南海I号”的文化产业经营发展上,已有一连串的考虑。“南海I号”在远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按照初步设想,“南海I号”出水后,计划每年清理一次,或者两年三年清理一次。这一热点,足以把文博、商贸旅游等各界人士吸引过来。沉船进入博物馆后,与之相关科研、保护、展示、旅游、商贸,也可以把中国,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国家“串起来”。
考古揭秘
六次探摸已发现文物6000多件
考证出水古钱
沉船应在南宋早期
前天上午10时左右,在对南海Ⅰ号古沉船的船头位置进行抽淤泥的工作时,考古人员发现了4枚北宋年代的铜钱以及瓷器碎片。这四枚铜钱在海底淤泥中沉睡了800多年后,依然泛着古朴的光泽。
沉船或在宋高宗时期
记者看到,其中三枚古铜钱上有清晰的字样,分别是:元佑通宝、治平元宝和皇宋通宝。另一枚铜钱的字样目前还难以辨认。广东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判定:这四枚铜钱诞生的年代是北宋。
据了解,南海I号六次探摸中,已发现了6千多件文物。其中的几千枚铜钱,大多数的铜钱是北宋时期,小部分铜钱是南宋时期。
“铜钱的发现主要用于对南海I号进行断代,之前发现了南宋时期的绍兴通宝,所以南海I号应为南宋时期沉船。”广东省考古所人员张松介绍。魏峻进一步推测,沉船年代是在南宋早期,可能是宋高宗在位期间。
谁是李大用
昨天中午12点众人登陆“南天顺”作业船。此时,“南天顺”正在抽取覆盖在南海I号上的淤泥,然后通过箱状滤网将淤泥排入海中,其中的历史遗物则被截留在网箱内。
这时,网箱内一个直径仅有4厘米,通体白色的小瓷器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胭脂盒的底部吧?”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推测道。
考古人员介绍,近几天从滤网中清理出的绝大多数是瓷器碎片。
魏峻说,在目前从南海I号清理出的瓷器中,仅有个别几件留有墨迹。其中有一摞瓷器上用草书写着“大用”、“李大用”——这究竟是南海I号上瓷器制造者的名字,还是瓷器货主的名字,现在仍是谜团。
不少异域风格瓷器出水
与瓷片文物等一起出水的还有少量南海I号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部分是马尾松木。
魏峻进一步介绍,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I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就是在南中国。
据悉,南海I号迄今发现的不少瓷器是阿拉伯风格;一条1.7米长的鎏金腰带,也是明显的异域风格。因此其出生地究竟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现在还是未揭之谜。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