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专家会议:
两手准备 曙光初现
1月17日,第二次专家组会议举行。卫生部检验中心和北京市血站经测试,在佰易静丙中检出丙肝抗体,并通过对已发现病例的蛋白印迹试验结果比对,判断丙肝抗体来源一致,因此确认,佰易静丙正是导致多例病人丙肝抗体呈阳性的原因。
“但丙肝抗体呈阳性并不一定感染丙肝。”庄辉教授和其他专家向卫生部官员解释说。血源肯定带有丙肝病毒,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程序生产,血浆中的病毒会被灭活,那么血液制品只会引起使用者抗体呈阳性,而不会被病毒侵入,也就不会感染丙肝;但如果生产过程仍然出现问题,病毒没有灭活,病人则难逃劫数。
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佰易公司是否遵循了有关标准。该公司前身为广东省血液制品所,2001年出售转制为民营生物医药企业,2006年11月刚刚通过GMP(良好作业规范)再认证,是国家药监局推行GMP以来中国第一家通过再认证的药品企业。“从资料来看很正规,”庄辉教授说,“但关键是有关部门的监管和药厂本身的执行。”
刚拿到血检结果的吕萍也从网上查到了佰易公司的光鲜资质,她的疑问仿佛正是在给庄辉教授的话做注解,“包括佰易,查了几个出过事的药厂——比如欣弗的生产者,都是通过了GMP认证的,”吕萍说,“那个GMP到底有没有用?以后再用药,能靠什么标准判断?”
佰易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佰易新厂的年血浆处理能力为800吨;同时它还在积极扩张,准备重庆涪陵李渡工业园区兴建处理能力为400吨的新厂;2006年3月,原安徽大安生物医药制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佰易老板张振海的弟弟张振湖,也显示了大安这个生产同样产品的血液制品公司与佰易非同寻常的关系。
和血浆处理的胃口相比,佰易按照国家规定改制划分到的单采血浆站数量和采浆能力明显滞后。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连山采血站,年采浆能力才10多吨。已有报道称安徽大安曾因违规为佰易组织血浆而被查处,急剧扩张的处理能力与上游采浆能力的有限,是否正是佰易采用受污染血源的原因?这些都有待进驻佰易工作组的调查进一步展开。
在第二次会议上,专家们向卫生部官员提出,做好两手准备:
1.通知使用者进行抗体检测,呈阳性的要进行随访,做病毒核糖核酸检测。若病毒曾被灭活,那么8周后可以确认不存在病毒感染,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不会受到损害。这是目前希望出现的最好结果。
2.同时通知各医疗单位对使用者建档,做好完备的随访和收治准备。若病毒没有经过灭活,就有可能出现大量丙肝感染者,卫生部门要立即组织进行治疗。
随后,有关部门立即通过媒体向公众传达了“不一定感染丙肝”的信息,并要求医院对使用者随访进行病毒检测。吕萍此时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境地,她觉得心情好一点了,毕竟又看到了希望。
第三、四次会议:
尚未发现丙肝病毒
更多的病例在持续发现中,报给专家的资料显示,北京有一半左右的医院使用过佰易静丙,持续有医院报告发现相关病例,最早的是宣武医院。
1月21日,第三次专家会议在国家卫生部召开。和前两次不同,除了卫生部邀请的专家,药监系统邀请的专家也一并参与了会议。
最初,国家药监局也组织本系统专家对佰易事件进行了咨询,药监系统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几乎相同,只是所有检测,都是在药监系统的中国生物制品检验所进行。
根据用药时间,专家们提出可以对最早用药的12个病例进行检测,以最终确认佰易静丙是否会导致感染丙肝。
会议当天,卫生部和药监局正式发布公告,暂时停止销售和使用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会议后拟定公告,按照程序,应该是由卫生部部长签字,再上报国务院,由吴仪副总理签字,才正式发布。”庄辉教授介绍说。
这位教授认为,“有关部门处理佰易问题,信息披露比较及时,也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做到了科学行事,是值得赞许的。”
数天之后,检测结果开始传递好消息。12个最早的病例,病毒检测均呈阴性。
吕萍也前往海口人民医院进行丙肝病毒检测。1月28日,她拿到结果,检测单显示阴性。吕萍打电话到协和,接电话的医生告诉她,加上她协和一共发现4例抗体呈阳性的佰易静丙使用者,目前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1月29日,第四次专家会议召开,庄辉教授提出,目前还未发现感染丙肝病例,但根据丙肝病毒特性,保险起见,建议对12个早期使用者继续随访4周,若病毒检测仍呈阴性,才可判断佰易静丙不会引起丙肝感染。
1月30日,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发布消息称:经专家论证会评估得出初步结论,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但对佰易静丙的风险评估仍在“加紧进行”。
[上一页][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