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专家住进了小山村”,这是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等村流传的一句佳话。进入新世纪,高凤宏带领9名技术干部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等村,主持完成“榆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任务。他不顾身患腰椎顽疾,连续几年蹲点在基层,风里来、雨里去,饥一顿、饱一顿,晒黑了皮肤、累瘦了身体,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毅然决定陪丈夫下乡义务给他和下乡蹲点的技术干部做饭。他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干脆在小山村里安了“家”。
红墩界镇席季滩村村民马占彪感慨地说:“高专家没有一点架子,白天手把手教我们操作,晚上面对面给我们传经验,帮助我们掌握农业新技术,他是我们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在榆林的20多年里,高凤宏下乡搞试验、育品种、抓推广,积极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不知翻过了多少山山峁峁,踏遍了多少沟沟洼洼。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要能帮农民致富,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无怨无悔”。上世纪80年代,高凤宏主抓谷子育种研究,研育成了秦谷1号、5号和特用出口创汇谷子品种榆谷2号、4号等优质谷子新品种。其中,秦谷1号和榆谷2号在榆林市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农民创收1.8亿多元。90年代,他在榆阳区北部15个乡镇长期下乡蹲点,主搞玉米、春小麦等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工作。累计推广玉米“陕单911”新品种78万亩,春小麦“榆春5号”新品种46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本报记者 王雄 本报通讯员 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