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港每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仅200多万箱,但凭借航运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仍使其成为无可争议的国际航运中心。对正在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连日的两会会场,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上海需要经历“三个转变”:由注重硬件建设向强调软件建设转变;由注重规模型向强调效益型转变;由注重自我发展向强调合作发展转变。
以服务延长港口辐射半径
现状香港的航运服务业,集中在现代航运产业链中上游,例如船舶代理、船舶管理和船运咨询;伦敦则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例如融资保险、海事仲裁和公证公估;而上海的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例如船员服务、货代、报关。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从传统认识水平看,港口规模和吞吐规模的扩张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但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虑,港口建设如果一味比拼规模,必然面临资源制约这一瓶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会变得更加艰巨。
当前,世界航运中心的竞争已经从硬件规模转向软件服务。朱建华等代表提出,上海应当准确把握这个趋势,充分依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优势,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重点更多聚焦到服务环境营造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上,进一步形成服务功能特色。
孙卫国代表认为,提供高附加值的无形服务,应当是上海港的发展方向。“硬件的服务半径是有限的,上海港的半径可能是4到6个小时的经济圈。但是软件的服务半径可以是无限的。上海距新加坡很远,但空间距离没有影响中国船公司去融资、保险和仲裁。”孙卫国提出,上海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进入“无形服务”领域,在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信息服务等行业有所突破,以服务延长港口的辐射半径。
加快培育港口枢纽功能
现状在新加坡港,国际中转比重高达80%,在韩国釜山港,这一比例也超过了50%。而目前上海港的国际中转比重却一直在2%徘徊。
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有强大的中转枢纽功能。对于上海而言,成为国家或者区域性进出口贸易的航运枢纽,另一层特殊意义是,国际枢纽功能突出,才能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推动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
那么,在硬件条件已基本成熟的情况下,上海如何尽早改变现状?
陈祥麟委员建议,在操作层面上尽早全面落实保税港区的体制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实现“落地退税”,加快增强中转枢纽功能。
姚东宁代表提出,在拓展服务功能的过程中,要超前规划中转港以及配套服务。目前,许多航运的业务分属不同部门,造成力量分散效率不高,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深化对单证管理的改革,简化“一关三检”手续,改善通关速度和办事效率。
与长三角港口群分工协作
现状基于长三角区位优势,各沿海与沿江港口城市纷纷把港口建设作为提升本地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不完全统计,苏浙沪地区共形成8个沿海主要港口,内河规模以上港口共26个,并且这些港口的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港口功能不断增强。
大规模港口群涌现长三角,身在其中的上海港如何自处?代表委员认为,长三角各港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将长期存在,而彼此增强合作的愿望也日渐强烈。上海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本市、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城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把着力点放到拓展航运服务功能中来,为上海与长三角各港口之间形成分工合作开拓空间。
许多代表和委员建议,上海要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胆识和胸襟,处理好与长三角各港口之间集聚与分流的关系,在不断增强远洋功能的基础上,协调好近洋、沿海航运的布局,择时把近洋、沿海航运功能扩散出去,从而变自我发展为合作发展。陈祥麟委员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多联手,少包揽,积极主动地促进长三角港口群功能分工体系的形成,让上海港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选稿:顾卓丹来源:解放日报韩正:透明处理社保案我只能给你30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