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承认进入加息“观察期”
但认为物价指数上扬难持续
晨报讯
(记者邢飞)“目前由粮价导致的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难以持续,是否加息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对于市场近期热议的加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昨天首次作出正式回应。
| |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现无加息必要
2006年12月CPI的涨幅远超过预期,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上涨,但并没有可持续性。另外,不断加快的人民币升值步伐对通货膨胀会产生抑制作用。CPI走势已进入下降过程,因此,现在并没有加息的必要。宏观经济政策从战略上应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技术操作上可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健性。
花旗集团中国区经济学家沈明高 CPI有走高压力
一季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目前通货膨胀的预期并不高,不过,尽管粮价推动CPI增长的因素将减弱,但水电油气等资源价格的上涨具有可持续性,这将推动CPI走高。未来会不会加息,央行除CPI外,还将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程度,如股市和房市;二是信贷扩张压力。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 已到加息时
如果CPI触及2.5%,就应该加息。因为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扣税后只有2%左右,实际利率为负。这会带来诸如鼓励低回报投资、增大银行风险、催生资产价格泡沫、拉大贫富差距等问题,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发展乃至整体国民经济都非常不利。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
CPI连续高位可加息
如果CPI涨幅连续两个月保持在3%以上,央行有必要通过利率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就目前的物价指数而言,春节之前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未来的数据显示出通胀压力加大、粮食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影响央行的加息决策。
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
加息未必抑制股市上涨
对于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许多人的解释是中国泛滥的流动性。人们的共识是,国际收支的失衡是造成中国流动性扩张的重要原因。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国热”和“中国概念”的推动下,加息无疑会助长更多的游资进入。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加息的结果可能会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和更加泛滥的流动性。没有结售汇制与汇率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指望通过加息来减轻资产泡沫,无异于隔靴搔痒。(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