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激情的小陈,有时也很迷茫。
2000年,刚刚自学法律专科毕业的陈明钰创办“小陈热线”,为来青岛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2006年8月,青岛市市南区建成“新市民之家”并交给陈明钰打理,陈明钰又想到了更深一层:也许农民工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用各种手段讨来的“说法”,他们更想作为“新市民”融入这个城市,找到一种归属感。
小陈的话
“新市民指的还是农民工,我在青岛呆了13年了,也有了青岛户口,但我仍然确定不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农民工?是个城里人?还是新市民?”
“我不是农民工的代言人,也不是老板的对立层,我只是想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农民工不容易,老板做个生意也不容易,只有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才能坐下来好好解决问题。”
“以前很多农民工认为,我工作,老板给钱,与城市无关。现在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也是城市的主人。”
“与不懂法律的老板讲法律,只会引起他们的愤怒,而跟他们讲道德,则比较容易接受,将心比心,一些问题也许更容易解决。”
“等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会对他讲。”2007年1月31日下午,陈明钰对记者讲出了他遥远的理想:“爸爸出身农民工,心里同时有着农村和城市,但这个社会是不分农村和城市的。”
“我就是一个
农民工的缩影”
2007年1月31日,记者来到青岛市延安一路上的“新市民之家”。将近300平方米的空间,布置得雅致而有情调,时尚的小沙龙,摆满书籍的图书室。活动室里的背投电视正在放映电影,大讲堂里的桌椅被堆放在一边,他们前几天刚请青岛红十字会的人来培训过卫生知识,现在空出地方是为了教不回家过年的民工们包水饺。
“新市民指的还是农民工,我在青岛呆了13年了,也有了青岛户口,但我仍然确定不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农民工?是个城里人,还是新市民?”夕阳映照下,陈明钰缓缓地讲着,“其实,我就是一个农民工的缩影。”
1994年,高中毕业的陈明钰想从陕西省旬阳县走出来的时候,和其他农民工一样,陈明钰也对外出打工充满了希望和惶恐。陈明钰的三哥曾跟村里一个最有经验的老乡外出打工,但两年后他们就回来了。那个老乡告诉陈明钰:“打工挣来的钱只够买几袋比白糖还贵的化肥,农民是没办法靠打工把草鞋换成皮鞋的。”
但陈明钰仍然想出来闯一闯。1994年,陈明钰来到青岛。刚开始,他在一家工厂的食堂里打工,每月工资只有60元。当时,青岛的最低工资已经200多元了,但陈明钰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他说,他就是个没名没分的农民工,连个“妾”都算不上。
一年多后的一天,厂里一位女工的铁熨斗不见了,有人说肯定是农民工小陈拿的,陈明钰反复解释:“我只有两身衣服,而且全是工作服,我拿铁熨斗干什么!”想不到,对方却说:“也不排除你拿出去变卖的可能。”
陈明钰愤而辞职。直到今天,他还牢牢记着那一幕,“我遭遇的就是其他人共同遭遇的,这就是农民工的真实处境。”
让“新市民”
融入到城市里
“自从2003年底,温总理帮农妇熊德明讨回工钱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这些情况已经明显改观了。现在农民工更多的是咨询工伤和加班费问题,还有人打电话说:‘陈哥,我手上有点钱,想学点东西,不知学什么好?’这种心灵沟通、信息咨询方面的电话越来越多。”
由此陈明钰想到了更深的一层:时代发展了,现在的农民工需要的难道只是有人帮他们讨回工钱,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权吗?为什么农民工与城市格格不入?也许他们更需要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找到一种归属感。
“我想,教会他们社会知识更重要。”陈明钰先是在青岛李沧区租下一个农家小院,建成“工友之家”。“工友之家”每周都搞活动。工友们自己设计活动内容,卡拉OK比赛,登山比赛,文学沙龙,法律、卫生知识讲座,还有自编自演的打工情景剧等等。想不到大家参与热情出奇高。
更大的机会来了。2006年8月,市南区政府投资50多万元建成“新市民之家”,并交给陈明钰打理。在建成那天,区政府领导很动情地说:“你们看看外边,这个城市里的哪座楼不是农民工盖的?新市民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现在该给他们一个家了。”
“我很喜欢‘新市民’这个称呼。以前很多农民工认为,我工作,老板给钱,与城市无关。现在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也是城市的主人。”
但负责“新市民之家”的正常运转并不容易。由于“新市民之家”是公益性的,陈明钰需要给更多的企业做法律培训,挣更多的钱,然后再无偿地付出去,但陈明钰感觉很快乐。
2006年12月17日,被评为青岛市十大杰出青年的陈明钰,终于有机会把自己从一个农民工变成城里人,他拿到了青岛市户口。但在那一刻,陈明钰却更深地感受到了从农民工到新市民、再到市民这一过程的遥远。在城市里漂了13年了,他在内心却仍然无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我是农民工?是城里人?还是个新市民?”他帮农民工讨回320余万元工钱
2000年11月,“小陈热线”刚一开通就非常热,陈明钰的心也是火一样的热,“那时候我觉得法律是万能的,但几年的维权过程下来,我感觉事情并非像想象中那样简单。”
陈明钰曾经帮一个农民工打了三年的官司。2001年,济南商河县一位农民工在工作时轧断了一根手指,但没有得到任何“说法”。2004年,陈明钰千辛万苦帮这位农民工打赢了官司,可当法院去执行时,那家工厂早已破产关门了,农民工仍然什么都没有得到。
“我发誓再也不进法院大门!”陈明钰说他摸索了几年,得出来的结论竟是他这个律师最不愿意干的就是打官司。“打官司成本太高,而且时间上耗不起。”
陈明钰开始尝试用“道德”和“沟通”来解决问题。“与不懂法律的老板讲法律,只会引起他们的愤怒,而跟他们讲道德,则比较容易接受,将心比心,一些问题也许更容易解决。”
有一个农民工在上班时间喝酒,结果把货车开翻了,不仅自己撞断了腿,而且损毁了价值十几万元的货物。厂子领导想让工人赔偿这些货物,陈明钰就用“道德”来做厂方的工作,“让他赔十几万,那还不是杀了他。没有谁愿意把车子开翻,他会为此难受十几年……”最终,厂方没有让工人赔偿。
整整六年,陈明钰义务帮农民工讨回320余万元工钱。
链接新市民之家
青岛市市南区“新市民之家”是青岛市市南区区委、区政府为在青岛创业的新市民打造的集维权、娱乐、学习、信息中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
新市民是对在青岛创业但户口不在青岛人员的总称。新市民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岛市目前有130万新市民,在市南区就有近10万。他们正在用汗水和激情建设着自己的第二故乡,但他们在培训就业、法律维权、交友休闲、信息获取上都存在着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岛市市南区决定打造该区的“新市民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