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政协委员吴德本一项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我国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全部。农民工文化生活粗俗化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
并非超前的话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近两亿农民工,他们大多分布在城市的建筑和服务行业。农民工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城市繁荣的同时,却既脱离了原本生存的文化环境,又无缘享用城市的文化娱乐。
他们身在城市,内心的自我定位仍然是农民。在城里他们没有家的感觉,没有归属感,他们只是繁华城市的匆匆过客。他们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带着对生活的传统理解和本分的心、勤劳的身来到城市,目的就是挣钱养家。由于收入少、时间少、合适的场馆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互动少,加之还面临一些人的偏见和歧视,文化生活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埋在心底的奢望,甚至从来就没有想过。以至向农民工询问起他们的文化生活时,他们往往甚感愕然。收了工的农民工常会无聊地坐在街边,“打望”南来北往的时尚女人;或是靠打牌、喝酒、聊天、闲逛、睡觉打发时光。这是普遍现象。于是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常有黄色影厅、色情场所相伴,思乡念家的农民工闲来无事,内心的苦闷和躁动无处排遣,有些人无聊中也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他们对此普遍感到不满和不安。
几年前,当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被提出来时,曾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有些超前。依据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法则,这是个随着经济发展必然会改善的问题。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发展出新的话题
据统计,占农民工60%的第二代农民工,如今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第二代农民工从小生活在城市,或是城乡之间。他们普遍受到了较上一代更多的教育,他们的想法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打工已不再只是为了挣钱,出来见见世面、学点本事、享受生活、实现自我,甚至落户城市,都是非常正常的想法。据报道,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频频跳槽,平均是上一代的5倍。他们已经开始参与城市的文化生活,努力融入城市文化。他们中的部分人也出现了“娇贵”与“追求享乐”的倾向,少数人不能满足时甚至铤而走险,去偷去抢。与此同时,第二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文化生活已经不只是业余的娱乐,如唱唱歌、看看电影或是演出、搞搞联欢那么简单,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和学习知识成为需求,上上网、读读书是他们的喜好,到处走走看看,甚至和城里人一样出去旅游,也成为他们的向往或行动。
其实,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6年前有关部门就已经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近年来,政府部门不仅专门对此下发了一些文件,更具体组织了许多活动,比如送戏、送书到工地,组织针对农民工的专场演出等,但如何使之成为常态,日常性的措施尚显差距。
事实上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情况又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大城市、大企业、重点工程,情况要好些。比如,北京已经有了常年服务于农民工的免费电影放映队伍;在京农民工还自发成立了“农友之家”艺术团,每当演唱他们自己创作的《打工最光荣》时,心里都很是自豪。他们说,每一次演出,都像过年一样热闹;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工地上,农民工可以幸福地在农民工阅览室里借阅书刊;而今年1月23日,北京市农民工业余学校的首个培训基地建立。据报道,2007年将有近万名农民工进入学校培训……
愿它不再是沉重的话题
这些情况似乎让人振奋。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平衡,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不少。
农民工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农民工真正能融入城市也不仅仅是靠文化生活能解决的问题。况且,文化生活不仅要完成娱乐功能,更要承担起育人功能,可谓任重道远。而文化生活质量提升对农民工、对社会的作用,也要经历时间才能显现。如何让这些行走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不再是边缘人,不仅是政府的责任、用工单位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因为,在社会学家看来,根本的问题在于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他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这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话题。
也许,同农民工的就业、工资保障、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硬件”相比,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显得不是那么紧迫;也许,为它进行的呼唤也由此而显得苍白。可是在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政府和各界的努力已初显成效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们再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将不会愕然;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话题将不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