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安徽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试行带薪学习制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获得年均12天的继续教育服务;建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制;推行“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流动模式;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联系民营经济人才制度;到2010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8年。
3年后人均受教育8年
“十五”期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九五”末的6.9年上升到7.4年,全省人才总数达到230.4万人。到2010年力争使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人才密度由“十五”末的370人/万人达到560人/万人以上,形成人才发展的友善之地。
试行带薪学习制度
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特点,坚持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试行带薪学习制度,鼓励在职人员参加脱产学习和培训。探索组织与个人合理负担培训费用、培训和使用相结合的新路子,鼓励人才在职自学。加大对继续教育优势资源的开发整合,确保专业技术人员获得年均12天的继续教育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设立专门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推行事业单位领导聘用制
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工作,坚持和完善票决制、任前公示制和试用期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制度,促进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任期制和正常退出淘汰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技能人才使用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假日专家”为企业充电
省财政每年安排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我省急需的各类产业高层次人才。高层次留学人才来皖工作经批准可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从优确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基本待遇。坚持特聘专家制度,规范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等行政许可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行“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流动模式,鼓励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到海内外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来皖兼职、讲学、研发或进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
“银发咨询”发挥余热
重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启动“银发咨询”计划,建立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江淮顾问”队伍。建立专家返聘制度,采取活动聘请、项目聘请、短期聘请等多种形式,不定期组织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招聘会,进一步发挥离退休老专家在我省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
扩大年薪制实行范围
鼓励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建立知识产权和技术入股制度,继续引导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建立和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事业发展收入有效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分配机制,扩大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年度奖励制和中长期激励实行范围。
事业单位落实养老保险制
研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并落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衔接办法,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各类补充保险。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为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制度和高层次人才政府投保制度。
对民营经济人才一视同仁
围绕“中小企业促进工程”,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教育培训、成果申报、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建立联系民营经济人才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人才培训纳入人才培训总体计划之中,利用我省高校资源,每年组织2期以上民营经济人才培训班。
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实施“223”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即培养技师、高级技师2万人,培养高级技工20万人,组织各类职业培训30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建立4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0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骨干学校。
每年4000大学生赴基层
加大“三支一扶”工作力度,每年引导和鼓励4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5年内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以人才需求单位为基础,政府财政和基地单位共同投入,建立100家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每年安排4000名左右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展大学生使用渠道和就业范围。大力实施“安徽杰出人才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同学科、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的战略科学家。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领军”
加强和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支持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造就一批“121强龙工程”领军人才。培养选拔20名左右具有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领导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首席科学家,200个创新团队,500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吸引3000名国内外科技人才到我省创新创业,培养2万名新技师。
每年分类组织一次安徽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对接大会,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建设100个“产业创新团队”,选聘100名“创新团队带头人”和500名左右“带头人助理”,形成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组织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培养工程,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在宣传文化系统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等六个领域选拔培养100名高层次拔尖人才、100名青年拔尖人才。
我省人才尚存很大“缺口”
省人事厅副厅长成浩对此进行了解读,他介绍,“十一五”时期,全省人才队伍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发展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才资源配置日益国际化、市场化。在国家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六省竞相发展,我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目前我省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60%,人才外流倾向仍然存在,人才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规划》编制自2004年开始,历时两年多,注重与我省重大发展战略相配套,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科技、教育和其他重要产业等专项规划相协调,《规划》既考虑如何用好现有人才,又规划如何培养、吸引人才问题,既考虑人才的质量和结构,又规划合理的人才数量问题,对我省的整体人才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张春雨)
来源:
安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