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名代表数十万读者的市民记者,昨天上街采访,写出新闻稿件。和专职记者的文章不一样,他们没有严格遵循新闻的格式和体裁,文中掺入了自己的感情。他们没有掌握宏观材料,只是记录了生活点滴。但是,他们非常真实,用普通市民的眼光,截取生活片段,原滋原味地呈现出来。
编发他们的稿件,我们没有像专职记者那样去要求,尽可能保留内容,代表的是他们的声音。
本报开展的“一日记者”活动,第一站得到了市市政委大力支持。
紧接着我们还将推出第二站、第三站,敬请读者留意,也欢迎更多的读者加入进来。
三小时没发现合格车
5日上午,我跟随市政直属执法队检查运渣车。从上午9点至中午12点,一共碰到10余辆装满石头的运渣车,它们全部冒装。
在高九路附近,准备进入渣场的运渣车一辆接着一辆,尽管这些车辆都加装了盖子。但由于冒装,盖子形同虚设,尘土、石块不时从车厢中飞溅而出。公路上的散土被车碾压,形成一块块“土疤”。人行道边的植物,也蒙上厚厚的一层灰土。
这让我很是吃惊,执法队也感觉执法力度不够。可是,真要通过执法杜绝冒装现象,似乎又有难度。执法队副支队长王玉说:“运渣车是在路上跑着的,把它拦下来,要另外找车来转运,转运过程更容易洒漏。”
一辆运渣车驾驶员也大倒苦水:“你看这车嘛,装成啥子样了,还在路上跑。我们自己开起来也要吃灰,但装多装少,是老板说了算,我们只管开车。”
3小时的执法监察中,没有一辆装运合格的车。这些车都是好的,全都有防尘盖子;司机又只是执行工地运输任务。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施工工地及包运渣土的老板身上,他们除运渣土是按车计费的,所以总是要多装点。
监察部门面临的问题,总是人手不够以及机制不力。要有效整治道路扬尘,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执法机制才行。另外,还要合理调整主城区的执法岗亭和巡查路线,对大型工地、市政重点工程,更是要委派专人蹲点守候。不能抱了市政工程的西瓜,就扔了城市环保的芝麻。重要路段的洒水清扫保洁工作也要跟上。
晚报市民记者 李科
采访感言:进入新闻现场观察必须细致入微才能找到主题。
记者点评:如果有些人,能够在滚滚人流中一眼看出谁是记者,那么李科一定让他误会。李科头发中长,冬天戴着遮阳帽,背着专业摄影包,浑身透露出时尚记者气质。所以在昨天的采访中,谁都没把他当成市民。和他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总是:你是哪个报社的?李科为此特别高兴,很快就完全进入角色。中途有人给他打电话,他这样支吾人家:我正在采访呢,等会和你聊。(首席记者刘邦云)
城管执法文明多了
很多市民和我一样,对城管的印象就是“粗暴”———爱打人、没收东西、满口脏话。然而,昨天采访体验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昨天下午2时,江北区市政管理监察支队的执法队员开始巡查建新东路,清理占道经营。来到观音桥车站的三峡报刊亭,执法人员发现摊主用几张凳子,在亭外的人行道上搭了一个台子,将书报杂志全摆放上面。“这属于占道经营”,执法人员立即让摊主收回书报,拆走凳子。同时,还对摊主进行了教育,并让她在“责令整改通知书”上签字,保证不再占道经营。
随后,执法大队在建新东路街道上,发现了一位游贩,他扛着一个挂满小饰品的木架子不断向过往行人兜售。执法队员对他进行耐心劝导和批评教育,令其签下“责令整改通知书”,并暂扣所卖物品,请他今天去领取。
这位摊贩自我介绍说,他姓张,刚从云南到重庆来打工,但找工作并不容易,迫于无奈,才采取了这样的经营方式。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城管执法大队对两次突击检查到的占道经营处理,都没有出现掀摊子的粗暴行为或直接罚款,而是进行耐心地劝导和教育。
执法人员说:“执法,就是要按程序执法、文明执法,要树立起法律在社会的权威性,我们内部也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指导执法,现在的执法原则是重教育轻罚款;该不该罚,罚多少,都要依法办事。”
现场围观的一位老人也感叹不已:现在的城管执法比以前文明多了,态度好了! 晚报市民记者 蔡杨
采访感言:把握住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感到荣幸,更让我感到由衷的快乐。希望晚报这种与读者互动的方式一直坚持。
记者点评:在四个市民记者中,蔡杨可谓科班出身———她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二学生。但她对昨天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放不开,太拘谨了。感觉课堂上学的新闻理论老用不上。”采访前,蔡杨作了充分准备,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城管执法的背景资料,还在头脑中过了过所学的一些新闻理论。“一进入实战,就捉襟见肘。”蔡杨说,总感觉自己提的问题很外行。(记者邓全伦)
司机对执法态度满意
市政执法,我对这个词的第一印象可不好,因为网络上常常看到人们对它进行批评。今天我带着一个个疑问,开始了我一日记者的行程。
早上9点多,我们和市政执法队一起开始了监察行动。运气很好,在新溉路发现了一辆超载货车———货车被灰尘包裹着,车厢上有高高的土石碓,我不禁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要是石头掉一个下来,要是这车翻了,那会是什么情景?这么明显的违法行为,货车司机会不会与执法队员产生纠纷呢?我带着好奇观望驾驶室,驾驶室里却找不到司机,原来他正在马路上和执法队员协商,表情十分平静。我感到很惊讶,他们怎么没有火气呢?
后来我们又来到“高九路渣场”,我仍然希望看到惊险场面,但是我又错了。每一个司机都是带着笑容接受拦截,一切都发生得太平静。甚至司机也认同执法队员的说法———“的确不应该超载,这样对货车的磨损会很大。”听起来好像很无奈。
我问一位司机,是否对执法人员的态度感到满意。他告诉我执法者的态度一般比较好。他说,货车之所以装这么多,都是工地老板要求的,而且由工地老板来处理罚款。所以司机犯不着和执法人员吵架。
我又询问了执法大队的支队长:“发现超载货车,并成功拦截后会如何处理?”他告诉我,一般来说先检查运渣证,然后罚款。但大多数司机都会说没有运渣证,或者说证件在老板那里。由于法律上缺乏相关规定,所以即使货车明显违法,也只能简单进行罚款,不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我今天所见到的执法队员是和蔼的,可亲的。我想,要全部解决超载的问题,可能还需要其他一些原因。
晚报市民记者 裴蕾
采访感言:做了一天的记者感觉很有趣。今天最大的收获是消除了我对执法队的误解,让我了解了执法者的苦恼。
记者点评:裴蕾在昨天的采访中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问,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气势。她提出的问题分别有:城管和市政执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加强城市清洁卫生的宣传?有些车子不听指令自己跑了,为什么不去追?为啥子今天执法如此平稳,没有出现吵架甚至打架的场面,等等。
市政执法人员分别作了回答:市政执法和城管实际是一家;为了减少车祸,人性执法,所以一般不追赶运渣车。(首席记者 刘邦云)
教育为先罚款其次
昨日14时起,我随江北区市政管理监察支队的执法队员沿江北观音桥商务圈巡逻执法,重点是整治占道经营。
15时15分,江北观音桥建新东路,一些在街上摆摊的人看到执法车,开始收拾东西离开,但有的摊贩仍熟视无睹。在执法人员清理了一家“三峡报刊亭”的占道经营违规行为后,部分市民却埋怨执法人员:他们走了,我们买东西多不方便。也有市民指责:别人下岗了,做小生意你们也管,太过分了吧。
16时20分,另一位来自云南的务工人员在人行道上叫卖着小饰品,接受城管人员执法时,摊主比较配合,但当我问及他明天又去何处,他回答很干脆:“看情况,可能还来。”
对于这些占道经营者,执法人员也很同情:市场不配套,摊位少,占道经营者经济实力都很差,不是下岗工就是拖儿带女的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实属不易。但长期如此,对于城市形象、市民生活以及社会和谐均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执法过程中,我体验到城管执法的程序是“一劝二警三保证四罚款五取缔”,听得最多就是执法人员彬彬有礼的话语:“你好,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你的经营活动已影响了城市市容,现对你的经营活动下达限期整改通知,请你在整改通知书上签字。”
“执法中,违规经营户的不支持,时时表现为言语辱骂甚至暴力对抗;而围观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更让我们尴尬。”执法人员说:体制不顺、执法力度有限、经费不足,是目前执法的三大瓶颈。晚报市民记者唐先强
采访感言:偏见往往来源于表面和对事物的不了解,采访体验让我消除了对城管执法的一些固执的偏见。
记者点评:来自市儿童医院的唐先强,昨日在采访体验活动中一直很亢奋。他说:当天电话都快成热线了,亲朋好友从报上得知我当上晚报“一日记者”,纷纷来电祝贺。他过足了“记者瘾”:瞅准一切机会,连连向执法人员问问题。包括:执法过程中遇到些什么尴尬?执法者是否从占道经营行为中享受到生活的方便?黄碟兜售点为什么一直取缔不了?收走的占道经营者的物品会归还吗?等等。(记者邓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