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斥资1.15亿修缮赊店古镇 引发各界争议
大河网讯
核心提示
从1月25日起,社旗县城所在地赊店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72条古街修缮工程全面铺开,投资总额达1.15亿元。而这个修缮古镇的投资数额几乎相当于2006年度社旗县财政收入的两倍,当年该县财政收入约6000万元。
一个曾经在清代时期繁华的商埠,因京汉铁路成立、水路堵塞、战乱等原因失去地理优势之后,商人们纷纷弃城而走,古镇开始走向没落。
“复活”72条古街
在社旗县所在地赊店镇,杜文清每天和几个工友从事相同的工作:到一些机关单位、学校、宾馆里去掏旱厕,然后拉到城外的化粪池进行处理。
每天他们至少两次要经过久负盛名的古建筑——山陕会馆正门和侧门、一条清代古街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古城门。
但是最近,古镇开始动工修复那些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和城门,以吸引更多外地人到此旅游。为此,杜文清和工友们担心,臭烘烘的粪车因为影响市容而被取缔,他们从而要失去工作。
据社旗县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从1月25日起,社旗县赊店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72条古街修缮工程全面铺开,总体投资额达1.15亿元。据本报记者核实,启动此次修复工程的投资额,相当于2006年度社旗县财政收入的两倍,当年该县财政收入约6000万元。
72条古街,从地理位置上看,几乎覆盖了现在赊店镇街市的全部,修复这些古街,意味着将这个古镇完全恢复以前的旧貌。而实际上,古镇的修缮工程从2006年4月就已经开始,当时动工的街道包括185米长的永庆街、320米长的南北瓷器街以及西天平街、中天平街等古街。
名古镇的没落
在百度上搜索一下“赊店”,能搜到相关网页25000条,不过这些新闻大多与“赊店酒”、“赊店老酒”分不开。显然,赊店作为久负盛名的古镇却并不为很多人所知。
赊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沿,南阳市社旗县城所在地,因东汉时刘秀举义兵赊旗而得名。
流经此地的潘河、赵河曾使赊店镇成为“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清代中原著名商埠。
“房舍重重依岸开,舟船日日顺河来,马帮铃响丹霞绕,钟灵毓秀惹人爱。”清代嘉庆裕州贡生李栋的诗,再现了赊店镇的繁忙景色。
清乾嘉年间,赊店镇已发展成为长五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全镇街道密布,商号林立,聚居与流动人口达13万之多,四方陆路人车如流,潘赵河船似游龙。
据史料记载,在此时期20多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0多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500多家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经营,铺面相连,药材、“三粉”(粉面、粉条、粉皮)布匹、煤炭、茶叶、食盐等各种物资汇集于此,贸易储运、转运。
现在修复的72条古街,就依据于此。
后来,由于战乱和交通格局的变化,赊店镇最终走向没落。
没落之后,商贾名流不再,却留下许多古建筑,不仅有72道古街,还存留有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的山陕会馆。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21年(1757年),又名“关公祠”,“访天下之名匠,运巨材于楚湘”,历经136年建成。其中的悬鉴戏楼在全国仅存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这是民间惟一的一座。1988年,山陕会馆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单位。
1999年7月,赊店镇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成为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
从2003年开始,社旗县决定利用名古镇的口碑和遗址,南学漓江、北学平遥,打造中原赊店古镇。
“我们要做的,就是修旧如旧,让人们前来观看几百年前的商埠模样。”2月1日,社旗县文化局局长赵华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修复街道的长短和宽窄尺度仍保持清代时的样子,风格也保持不变。
[1][2][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