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制度正面临重大调整。
“此次将是一个正在酝酿的大手术,将更强调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属性,弱化商品属性,单纯为需要保障的人群服务。”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目前建设部正会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商讨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方案,1998年以来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将进一步向前推进。
“目前确实是有此想法。”另一位建设部官员向记者证实,住房制度改革的想法确在建设系统考虑之中,但政策如何制定还未可知,政策出台时间也是未知数。
实际上,相关部门早已开始了经济适用房“变脸”的准备工作。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月31日发布报告称,要通过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调整住房结构,平抑房价。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最近的北京“两会”报告中强调:“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打击囤积,调整房地产的结构。”
王岐山此次的明确表态被视为地方政府开始更主动地承担更多的“住房保障”责任。
此前,曾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经济适用房的回购制度。无论对经济适用房回购的讨论,还是租售问题的争执不下,最终指向的信息是,经济适用房将走向何处?现在到底要赋予其什么样的使命?
著名学者赵晓(赵晓博客赵晓新闻)认为:“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无疑对稳定房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不能把包袱全扔给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有泡沫与否,房价是否过高,其评判标准并不完全依靠住房保障体系的指标。”
“开发商叫委屈少赚了银子,低收入者为买不到或买不起房子叫委屈,政府叫委屈削减了土地收益,经济适用房成了哪个都不讨好的‘怪胎’。”一位学者评论认为,“实际上,经济适用房从一开始既想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又希望为经济作贡献,原希望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目的不纯粹是造成目前尴尬境地的‘祸根’。”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可以两全齐美的事情,住房保障更是一项严肃而长期的工作。”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的建议是,“应界定清晰政府职能与市场的边界。住宅既是商品,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但在住宅市场上,政府也不能大包大揽,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屋居屋每套面积50平方米,只满足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决不是人人有份的‘大锅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