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过去一周内,中国股市遭遇一年来最惨重的下跌行情,1万多亿的市值随之蒸发,导火索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接受采访时的讲话。由于中国股市深受政策影响,投资者们对政策及官员的讲话极度敏感。但有分析认为,此轮股市暴跌并不全然由官员的言论所左右,更像是市场自身回调的需要。 |
一周蒸发万亿市值 股市是被说下来的吗
□本报记者 马 韬
“政府说话了,说股市有泡沫了。”一位投资者站在东方证券上海张杨路营业部门口的台阶上说。在他身后,很多人拥挤在营业部大厅门口,一边抽烟,一边不时地探头进去张望着电子信息屏。
电子屏幕上显示的仍然是坏消息。这是本周二上午10点40分,上证综指跌破了2600点,正处于2573点,比周一收盘时下跌40点。
在过去一周时间内,持续暴涨的中国股市遭遇到一年来最惨重的下跌行情。
对于数月来持续增多的股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有切肤之痛的警告。即便是精明的市场人士,对此次暴跌也有意外之感。
的确,在中国股市持续上涨一年之后,不断有学者站出来向投资者发出股市存在泡沫和风险的警告。他们包括摩根士丹利原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每当这些警告出现时,股市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下跌,其中以最近一周的跌幅最为惊人,导火索则是成思危接受外报采访时的讲话。
与这些警告相伴随的是政府的举动。为控制风险,政府从去年12月份开始限制新基金发行,今年1月开始清查银行信贷资金入市。
中国股市深受政策的影响,投资者们对政策及官员的讲话极度敏感,这一习惯遗传至今,导致人们近期夸大理解了官员的言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股市的涨跌不可能完全由言论来左右。1996年底的时候,政府用12道金牌砸向市场,最后发表《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引导人们理性看待股市。可仅过半年,股指涨得比12道金牌打压时的最高点还要高。
泡沫论轮番出现
一个多月前,中国股市泡沫论的首次出现缘于几只金融股的疯涨。
自2006年12月25日开始,工商银行(601398,SH),这只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股票脱缰狂飙,6个交易日内股价涨幅近五成,市值稍逊于工商银行的中国银行(601988,SH)亦奋勇跟随,取得了同样的涨幅。
在两大银行股的带领下,大盘蓝筹指标股群起而攻,将上证综指从2300多点一路冲破2800点。
两大银行同时也在香港上市交易,以1月6日为例,两大银行A股的最高价与其H股的股价相比,要高出三成以上。
如此大市值的股票在同股同权的情况下竟然出现这么大的跨市场价格差异,让研究机构开始谨慎,建议降低两大银行股在资产配置中比例的观点开始盛行于机构投资者中。
然而这种高估价在中国人寿(601628,SH)上市后达到巅峰,这只在香港股价只有20多元港币的股票,在A股市场最高价竟然接近50元人民币。
第一波泡沫论出现了,国外研究机构开始调低银行股的估值,并认为A股出现的这种溢价非常不理性。最初的泡沫论,是针对银行股及中石化等几只股价远高于H股品种的大盘股。
泡沫论随即引发了银行股的第一次大跌,但此时,小市值股票开始发力,从1月中旬到1月底的这段时间,指数虽然涨幅不大,但却是赚钱效应最强的时候,十几个交易日里翻番的品种层出不穷——这和前期大盘蓝筹股带领的那波几乎没有赚钱效应的500点涨幅有极大的区别。
然而,心理的强烈预期在这段小市值行情中凸显出来了,如短期股价翻番的东方宾馆、鲁银投资、工大首创,除了传闻和重组预期,没有任何实质性上涨基础。南方周末
|
[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