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波金陵晚报报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人们又开始忙了起来,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红窗花、红福字等等,到处一片红火,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各种过年的习俗犹如一个个特有的吉祥符号,成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南京,贴春联、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各种习俗中,贴春联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春节吉祥符号。
南京和春联大有关系
郭殿崇告诉记者,在门联——春联的发展历史上,南京的地位关键而特殊。据《谭嗣同全集·石菊影楼笔记》记载,历史上最早的门联是1500年前彭城人(即现在江苏徐州人)刘孝绰在南京所作。刘孝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在京(建康,即南京)为官,因其恃才傲物曾数度被罢免又数度被起用。一次,刘孝绰又被罢官后,干脆闭门不出,书写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贴于家两扇板门之上示众。这就是可见于记载的门上的对联。南京和春联的关系,在明代更由一个重要人物巩固了下来,这个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春联”一名词出现之前,春联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据《宋史、蜀世家》说: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笔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被公认的我国第一副春联。不过,那时春联不叫春联,叫做桃符,春联也不是写在红纸上,而是或刻或题写在桃木板上。一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但是桃符已经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到了明代,“贴春联”这一民间活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喜爱春联,甚至于传圣旨要求家家户户张贴,使得写春联、贴春联终于成为风行民俗。朱元璋还亲自题春联。传说一次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南京为何是“春联之都”
对联文化为何会在南朝时期的南京兴起,而朱元璋又为何大力推广春联,郭殿崇认为,对联以及诗词格律最讲究的是平仄、对仗、工整等等元素。学术界认为,到了南北朝时期,专门的音韵学才出现,这不仅导致了日后唐格律诗的盛行,还在当时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作为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联自然和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至于朱元璋,郭殿崇认为,朱元璋出身贫寒,年轻时未能读书,登基后才喜爱和重视学习,因此他有理由对“对对子”这种启蒙级别的文学形式(过去人学写诗,得先学对对子)非常喜爱;其次,朱元璋虽是草莽,但也意识到“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他选择春联来进行民风教化、文学普及,也是合理的。也正是朱元璋的大力推广,对联的品种才越来越多,出现了寿联、挽联、婚联、风景名胜联……
十年前错失申报机会
郭殿崇认为,南京作为楹联之都(或春联之都)是完全可行的。令郭殿崇遗憾的是,作为春联的发祥地,南京却至今没有和楹联、春联有半点“瓜葛”。郭殿崇告诉记者,人文荟萃的江苏和对联渊源密切,像江苏滨海就申报了“全国楹联之乡”、常州申报了“全国楹联之市”;而10年前,陕西楹联协会的专家曾提议,南京联合中国四大古都的另两个——北京和西安一起申报为“中国楹联之都”,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南京只有惜别“楹联之都”这个称谓了。“现在要申报,那难度可要大很多了。”郭殿崇说起来不无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