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门神。武强年画:六子争头。武强年画:五福。武强年画:花开富贵。
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会在春节庆祝过去一年的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又会在此时憧憬在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在衡水的市井城乡间,张贴年画就是表达此种祁福禳灾心情、烘托节日气氛的民俗载体,而这其中尤以武强年画为盛。
买贴年画喜过新年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进腊月便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
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年节的序幕就揭开了,这一天要“过小年”,家家户户要在晚间送灶———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神揭下来烧掉,然后再请一张新的灶王神供除夕接灶王时贴用。
按照衡水民间旧俗,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寓意扫去一年的尘秽,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把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把习以为常的家居摆设换换位置,动动地方。室内合适的位置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年画,大门上贴门神神像、春联,影壁墙上贴上福字。
过年的时候,人们把早已买来的神年画在各自的位置上张贴妥当,神下面秉烛焚香。人们在屋内对画着三代宗亲的祖宗图像叩头礼拜,以示不忘记祖先的养育,愿祖先佑护后人兴旺长远。人们在院子里对画着天地全神的图像焚香致礼,希冀在来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
每过新年,民间的住室墙上,窗格、窗旁及火炕周围的壁面上,堂屋里的正壁上,临街跨院及住室的门上,迎门影壁上,甚至牲畜棚圈上都贴着五彩缤纷的年画。门画、炕画、窗画、中堂画、条屏画、灯方画……各色年画异彩纷呈,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武强年画博物馆副馆长马习钦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季节气候与农业耕作有着密切联系。早在奴隶制夏朝时期,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观测天象,逐步掌握了四时交替的季节规律,历法从此开始发展,人们渐渐有了年的概念。每逢农业耕作有了收获,人们在一年之始必定要庆祝一番,从而出现了过年的风俗习惯。
年画起初的出现和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及祈福禳灾的愿望有关系。人们认为大自然中一些难以克服的灾难,是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为此他们就利用跳傩和燃点爆竹希望加以驱除。后来人们又认为户必有神,门户是居家出入必经的通道,对安全至关重要,于是有了门神的观念。人们开始把传说中的门神画在门上以禳灾邪。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满足市民精神需要的俗文化也开始大为发展,加上后来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可以表现诸多内容、承载人们文化需要的年画开始在民间大量普及。此后的年画开始逐步突破驱邪的符性质而带有纳福的内容。
马习钦告诉记者,年画在明朝时大量兴起,至清朝达到顶峰,年画在民间造就的影响力也达到了极至。后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年画的传统优势逐渐为其他印刷方式所取代,但作为年画类型之一的神年画在民间还具有很大的影响。
神祃年画的信仰承载
灶神的祭祀源于祖先对火的自然崇拜,后受神仙思想及道教的影响,成为家家“必供之神”。传说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晚上对其祭祀,希冀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爷神祃反映了人们希望家庭和睦、万事顺利的美好愿望。
民间供奉的另一位比较重要的神位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画像在民间年画中以多种面貌出现,有时候千手千眼,有时候慈眉善目,变化多端,不尽相同。
衡水民间的神祃年画,还反映了民间复杂的信仰体系。衡水民间的年画主要是武强年画,武强年画是以中原文化为特征的,中原人认为中原为四方之中心,其造神运动也是以这种中心思想为主导,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齐全的神仙世界。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大凡民间信奉者应有尽有,他们各得其位,共享人间香火。
美丽的年画传说
曾经,买贴年画是过年中一项重要的民俗。年关将近的时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都有着热气腾腾的人气。卖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的样张挂在墙上,渲染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引得不少人驻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画张。
关于年画,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业,他孤苦一人靠耕耘度日,一年年底,他从武强南关集市上买回一张中堂武强年画,上面画有美貌女子,像真人一般,当他遇有烦恼之事,看看画便能解去忧愁。
忽一日,他发现锅内有可口饭菜,还浆洗了衣服,并且天天如此,振业为了弄清原因,经多次窥探屋内情形得知,原来是画中女子所为,她羡慕人间美好生活,又见男主人人品好,愿与之结为百年之好。这就是武强年画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的传说就流传开来。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早已为人所惯看,人们思想中迷信、崇拜的东西早已淡化消失,而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传递着时代的社会信息,反映着当时的民俗民情。过年时民间普遍存在的神,就更多地作为一种民俗被保存下来,人们通过这种载体,表达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衡水民俗
打花膀 “打花膀”是在农村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由赤臂赤足,穿着短裤的男性以集体舞形式表演,表演者用拍、打、甩、掐、捻、揪等方法使身体的各部位互相摩擦撞击,发出有节奏的清脆响声,演员的肢体随着节奏舞动。孟宪峰/摄
扭秧歌 “扭秧歌”是一种农民的舞蹈艺术,它表现的内容、人物、情节等都是农民们所熟悉的生活。在表演时,演员扮成穿着古代戏装的公主、公子,扮相夸张的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等传说人物,以及村庄里那些引人逗笑的傻小子、老婆娘等。舞蹈中时常出现诙谐风趣、打情骂俏、男女嬉戏的场面。孟宪峰/摄
年俗:消失与挽留
涂涂
过年了,大家又开始打捞那些依旧鲜艳或者已经褪色的年俗。
按照河北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统计与田野调查,河北的年俗五彩缤纷,丰富得很。剪纸、年画、打树花、吹歌、落子、傩戏、古乐……专家和记者往往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而像冯骥才先生那样的痴迷者,更表现出令人动容的文化责任感,多年奔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一处处踏访,一次次呼吁,动情处往往潸然泪下。
因了这种热情,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些民俗还活着,只不过活得不太好而已。实际上,如果不带任何偏见地说,这些民俗不少已成为一种博物馆的艺术。
我的家乡与剪纸故乡蔚县相距不远,还是在三十多年前,每年年底的窗花是枯寂的乡村最为灿烂的风景。走村串户的卖花人手里的包袱皮,好像魔术师的道具一样,能够变幻出无穷的花样。色彩斑斓的花鸟、神气活现的人物,指指点点间,让人惊叹于技艺的神奇和匠人的奇思。
一入小年,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点缀上这些鲜艳的窗花,在以黄灰色为基调的北方农村,点点鲜艳,有着惊艳一般的心理期待。更有尘土飞扬的集市上,精明的蔚县艺人用一个硕大的窗户格格一样的木框子,支在太阳地里,每一个木格格里都贴了一幅鲜亮的窗花,远远望过去,生意中透出一种淋漓尽致的张扬。张扬什么?张扬美以及对于美的渴望。
现在呢?在现代化车轮的驱使下,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席卷了每一个乡村。乡村不仅没有接受真正的先进文化,反而连固有的传统习俗也一点点丢弃了。
现在的乡村,人们更喜欢廉价的、劣质的、可大量复制的、一元钱一张的塑料纸大美人头像,至于“窗花”,已经在漫长的演变中,还原为“剪纸艺术”。
年俗的兴盛和衰落,大体就是沿着这样一个轨迹运行的,无声,亦无痕。我们所进行的努力,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标本化的努力。但愿我们能够迎来一个民间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