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2月11日讯农历春节期间迎春祈福,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老烟台人为了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大吉大利,在过年的时候也会举行许多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
吃饺子 放鞭炮
旧俗有守岁的说法,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这个习俗兴起于南北朝,古人也留下了不少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爆竹声中一岁除。午夜伊始,鞭炮齐鸣,俗称“发子”,意为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辞旧迎新。大年初一开门前也要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
“发子”之后阖家吃饺子,这是春节的第一顿饭。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现在人们一般用硬币代替铜钱。吃过饺子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受拜后向晚辈赏钱,即“压岁钱”或“压腰钱”。
拜大年 串亲戚
正月初一早上,节日的欢乐便笼罩了千家万户。家家都要起得很早,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随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待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拜年讲究一定的次序,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我小时候拜年全靠两条腿,挨家挨户拜,一个上午下来,口袋里已经被长辈们的红包和糖果装满了!”家住奇山的赵德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进入80年代以后,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了,自行车成了走亲拜年的主要代步工具。到初一,只要伫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串亲也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初三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
逛庙会 观渔灯
烟台人过春节的庆祝活动多样,旧俗中初二日落后就要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些人还会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
每年正月初九,是毓璜顶举行庙会的日子。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生日,烟台人赶庙会几乎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山下窄巷甬道挤满了小商小贩,卖糖的、卖玻璃球的、卖针头线脑的,烙饼菜汤朝天锅、福山大面三鲜汤等地方小吃展览成市。现在,毓璜顶已建成了一处可登山观海的公园,平时已没有多少庙堂气氛。但一到农历正月初九,往昔的热闹的庙会场面就回到了毓璜顶上。这种变换的场景使游人感到分外新鲜。
渔灯节是烟台渔民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蓬莱境内大季家镇和马格庄镇的部分渔村,从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分化出来提前于正月十三日或正月十四日过节。因为有强烈的渔村气氛,近年许多旅游者都赶来观光,使节日形成了狂欢的场面,其中尤以大季家镇初旺村的节日为盛大。节日到来,作为节日活动主要场所的村东港湾一带,停泊着的众多的大船、小船,无一例外地都在船头上、舱门上贴着大红对联和“福”字斗方,一些大船,赶早在清晨就挂起了红旗,彩旗。人们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来赶节。中午一过,村中锣鼓四起昭示着各个祭船的队伍已在集结。不一会儿,秧歌起舞、鞭炮齐鸣、祭品罗列,天海之间,一片极乐。
扭秧歌 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自然成了过年的“压轴戏”。在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都强调“乐”和“闹”。
老辈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十二个月的月灯,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把灯摆在窗台、门砧、桌子等地方,这种吉祥的光照到哪里,哪里就驱妖避邪除百病,并有祈求作物丰收的意思。
元宵节是“闹”节,因而烟台人的游艺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最突出的当属扭秧歌。奔放的大秧歌展现了海阳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对新春的美好祝愿。海阳地区就凭借民间的大秧歌而闻名天下。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它自成体系,是北方四大派秧歌之一。作为一种极具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已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过年的习俗也在悄然变化。人们之所以感觉到“年味儿”淡了,或许是心中仍对春节寄托着种种美好的期盼吧!
(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王焕理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本报记者 夏丹实习生 嵇仙 )
烟台民俗迎年篇——曾经,我们这样过年
年的脚步近了!城市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商场里的年货琳琅满目,人们在享受着节日喜悦的同时,又都感到“年味儿”似乎淡了!
曾几何时,烟台人过年就像这首民谣中所描绘的景象: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