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2月11日电(记者杨守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近年来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地下水“分水到地、分水到户”机制,使农业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被世界性水组织——全球水伙伴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
桃城区位于冀东南黑龙港地区,全区年均需水量为1.4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6000万立方米,多年来一直靠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来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引发了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面产生巨大裂缝等一系列问题。
区水务局局长邢宝林说,桃城区农业用水占70%以上,为此,区里以节奖超罚为主线,创出了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载体的农村水资源管理体制,开创了我国地下水分水到地、分水到户的先例,结束了地下水随便采用的历史。
据介绍,这种在试点村实行的水权制度改革,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将用水指标像土地一样分到户,发放《水权使用证》。全村每户灌溉和生活用水量都定期上墙公布,节奖超罚,促使农民时时、处处、事事节水,实现了节水与增效双赢。种高村支部书记种西武说:“全村2004-2005年用水量由平水年的40万立方米下降到26万立方米左右,全年节水14万立方米,减少了1/3,粮食产量却与往年持平。”
桃城区还率先探索了农村水价改革——“提价+补贴”浮动水价控制机制,按照各种水源的重要程度,将水价按不同幅度提高,然后将提高的那部分资金按全村人口或耕地面积进行平均补贴。这种“一提一补”的方法容易操作、简便易行。盐堤口村用水者协会会长李树智说:“这种办法真正实现了用水多则实际水价高、用水少则实际水价低。有户村民承包了15亩耕地,只种了6.8亩小麦,其余全部种棉花,棉花浇水少,他一个灌溉轮次就得补贴140多元。2005年到2006年全村灌溉不但省水6000多立方米,还促使群众自觉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积极种植高效节水作物。”
试点村改革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的用水观念,农民开始从“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试点村农业节水率均达20%-30%,破解了水资源管理难题。目前,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已从2004年的1个扩展到32个,建起了168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并由单一模式探索成四种模式。他们的节水经验引来了全国各地学习参观者,世界性水组织——全球水伙伴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