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什么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用两年时间就解决了呢?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东北的棚户区已存在半个多世纪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加之全国都在短缺经济的困境下,棚户区居民的居住困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制度性环境和条件。棚户区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面广量大,住着数以百万计需要改善住房的群众。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住房是公有的,建房、分房、管房、修房都得靠国家。即使国家有巨大的财力、物力,短期内也建不起来这么多住房;即使建起来了,按原来福利分房的办法,也不知道要花多大的人力才能公平合理地分到职工手里;即使群众满意地分到房了,国家还要花大量的财力、物力来管好、维修好这些房子。这也是棚户区这个老大难问题久久不能解决的体制性原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这就为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制度性的环境和条件。辽宁省这次棚户区改造,靠的是党委领导、落实责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优惠、多方集资,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等政策和措施,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规划、拆迁、施工建房、补偿、安置、回迁等各个环节的任务,使120万群众住进了新房,旧貌换了新颜。
党委领导、干部负责,政策得当、机制灵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是棚户区改造成功的又一经验。像棚户区这样的老大难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还不具备一定财力的条件下,解决起来的确是很难的。现在体制改革了,财力也大为改善,解决重大民生问题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辽宁棚户区改造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由于辽宁省委、省政府真正高度重视这件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下决心解决,于是办法就有了,资金也筹集起来了,使拆迁、搬家、建房、分房等诸多难题迎刃而解,原定三年的任务两年完成。其次还由于发扬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那就是党委领导、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分工负责,群策群力。干部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疾苦,动真情、办实事,做深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干部包片,党员带头;群众顾大局、识大体,积极支持配合,实现了和谐拆迁、公平分房,从而保证了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