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泱金陵晚报报道在南京市域的长江沿岸,中山码头是江面最窄的地方。去年,不少知名专家以及人大代表都建议,再建设一座“南京中山长江双层大桥”(简称“中山大桥”),以减轻南京长江大桥负担。不过规划局日前却答复,因为涉及交通、用地、历史文化保护等现实问题,中山大桥的设想恐怕近期很难实现。
现有通道难减大桥负担
南京早就提出“跨江发展”的思路,江北的建设也在渐渐升温。但是很现实的是长江大桥仍然是南京人过江最主要的通道。南京长江三桥和二桥分别距离大桥上游和下游10公里以上,并不能有效分解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江北居民聚居地产生的大量车流。据统计,近10年来,长江大桥日交通流量始终超过5万辆以上,早晚交通高峰期、节假日堵车成了家常便饭。针对大桥所面临的“困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缓解方案,呼声很高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均衡大桥与二桥的通行费用,促使车辆向二桥分流;还有在大桥现有的公路桥和铁路桥之间加一层双向4车道公路桥。但是,这两种方案的可行性都值得商榷。因为大桥目前主要承担市内交通量,是江北地区通向市区的最为便捷的通道,即使将二桥通行费用下调,也未必会吸引车辆舍近求远,“分流”效果不会明显。就改造大桥的方案而言,增加一层公路桥势必会对大桥最初设计的基础承载力增加负担,影响大桥使用寿命。
“中山大桥”被寄予厚望
去年以来,包括市社科联在内,不少专家都提出在中山码头建设一座“中山长江大桥”的思路,引起关注。具体来说,“中山长江大桥”是指在离大桥不远的中山码头附近,建设一座双层公路大桥,从而分流大桥的市内交通车辆。这座桥可以说是大桥的“姊妹桥”,建成后大桥能够退居二线,改变为交通与旅游多重功能并重的景观桥。市人大刘正彬代表在向市人大提交的建议中也说,在南京市域的长江沿岸,中山码头与长江大桥之间江面最窄,是唯一一段南岸可见北岸,北岸可见南岸的江面,在此修建一座双层公路桥并加以亮化,不仅可以缓解大桥的交通流量,而且两桥相望,交相辉映,将会成为南京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中山长江大桥”的设想还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住在浦口和下关的,他们对这座桥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彻底解决过江拥堵的问题。
交通土地导致计划“冻结”
记者获悉,市规划局在答复人大代表的建议时说,“代表建议在中山码头附近建设中山长江大桥,单从江面角度和与南京长江大桥关系来看,可能会形成新的景观,但是由此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和不利影响。”同时,摆出建设“中山长江大桥”面临的现实的难题。一是交通问题。因大桥建设时巨大的工程量造成大量运输和建成后大量车流都将从下关老城区穿过,而现状中山北路道路通行能力已几近饱和,已无力承担沟通大江南北交通的重任,且该地区道路网也无法承担和分流大桥的过往车辆;二是用地问题。大桥与江面有净高要求,从桥面到地面需要有引桥和跨城市道路桥进行连接,同时还要与城市道路网相沟通,必将大量占用下关原本就十分紧张的老城土地资源;三是会影响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产业布局;四是大桥从论证研究到建成通车,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产生制约和影响等。市规划局由此认为,在中山码头附近建桥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科学地、慎重地进行研究论证。他们还提出,正在建设中的纬七路过江通道,以及规划的纬三路过江通道,在江南直接与城市快速内环对接。而且河西新城区的道路网已基本建成并形成规模,完全可以快速分流过往车辆;在江北与规划的浦口新市区的中心区相连,而且规划了城市道路网与其沟通,同时也与我市对外高速公路相连接。因此,两条过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完全可以有效缓解大桥的交通紧张状况。
潜洲建码头可能性更大
“中山长江大桥”计划搁浅,大桥的拥堵还是要想办法疏通。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陈永战建议,将长江中的潜洲作为换乘枢纽,利用滚装船疏导两岸车流。陈委员还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为长江大桥这条堵塞的血管做了“搭桥”手术,让不能及时从大桥过江的车辆,通过水路和潜洲的中转,绕过大桥到达对岸。这个构思和有关方面的设想有些不谋而合。记者获悉,目前已经有一个比较成形的方案,就是在距离大兴码头0.5公里处的潜洲建一座滚装船码头,向浦口棉花码头及滨江新城两个方向发散。在潜洲的南岸则建设4座栈桥,与大兴码头相连,市民到达大兴码头后车辆可直接走惠民大道,向四处分散。记者昨天获悉,这个方案目前已经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南京规划八条过江通道
市规划局早在2004年就完成了《长江南京段道路交通通道研究》,根据规划,长江南京段目前有八个过江通道,分别是既有的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建设中的纬七路(应天大街、集合村路等)过江通道,以及规划的四桥、江心洲过江通道、纬三路(定淮门大街、模范马路等)过江通道和龙潭过江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