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前不久,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皮鞋因质量问题在杭州被集中销毁(如图)。尽管事情已过去一个多月,但关于“烧鞋”的热议仍在继续。有关人士指出,部分消费者以洋品牌为尊的畸形消费心理应该被同时“烧”掉。
一把火烧掉数百“洋皮鞋”
2006年12月29日,浙江省工商局在杭州市郊区的垃圾处理中心烧毁了300多双皮鞋,其中包括其乐、HUGOBOSS、D&G、佐治等十多个世界品牌。
品牌大价位高质量差
烧鞋事件发生后,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几年,洋品牌质量问题不断发生。”郑宇民的判断是根据自己及其同事这几年的实际检验情况得出的。自2005年开始,浙江一直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梦魇之地,如雀巢奶粉、索尼相机、东芝电脑都在浙江“触雷”。郑宇民也被戏称为“洋品牌的克星”,屡屡令那些“金玉其外”的洋品牌名声扫地。除了浙江频频发现问题“洋品牌”外,事实上,各地工商部门对国际品牌进行的专项抽检行动几乎每次都不会无功而返。短短几年时间,从雀巢奶粉、肯德基快餐到日本化妆品、服装,从索尼相机到丰田汽车、欧盟皮鞋,越来越多声名显赫的洋品牌跌入“质量门”事件,被查处的洋品牌往往是“大品牌、高价位、低标准”。“我们国家对国际品牌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但国际品牌生产商却不把中国标准放在眼里。”郑宇民对此愤愤然。“长期以来,我们重名气轻监管的行为导致洋品牌有恃无恐。”这是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雪军教授的看法。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和部门针对洋品牌大开绿灯,“三年免检”“五年免税”“特别通道”等等,超国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只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
消费者“崇洋”心理是“病灶”
此外,学者分析,部分消费者身上那种“媚洋”“崇洋”的“弱国”心态,导致了一个以洋品牌为尊的市场。洋品牌恃宠而骄,与消费者的过度迷信也不无关联。“个体的简单消费行为,一旦变成集体的无意识,就会凸现出社会的某种‘病灶’。”郑宇民认为,从部分洋品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训中,我们也察觉到有些消费者存在着不少消费误区,比如“崇洋、崇贵、攀高、从众”等等。他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帮助民众确立全新的理性消费观念,“把原先对待洋品牌的仰视转为平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