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前不久,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皮鞋因质量问题在杭州被集中销毁。尽管事情已过去一个多月,但关于“烧鞋”的热议仍在继续。有关人士指出,部分消费者以洋品牌为尊的畸形消费心理应该被同时“烧”掉。质量不合格一批进口名鞋被烧毁2006年12月29日,浙江省工商局在杭州市郊区的垃圾处理中心烧毁了300多双皮鞋,其中包括其乐、HUGOBOSS、D&G、佐治等十多个世界品牌。
此次烧鞋事件 有别于前两次
有意思的是,杭州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发生过两次烧鞋事件: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广场上,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假冒劣质鞋葬身火海;1999年12月15日,同样在武林门广场,2000多双假冒温州鞋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只是这次烧鞋是温州的制鞋企业焚烧仿冒温州品牌的劣质皮鞋。这次烧鞋事件“烧”出了什么?有网民说:“烧得好,打破崇洋媚外心态!”也有网民不以为然;许多人对“相当宽松”的进口名牌产品的检验、监管程序提出强烈质疑;更多的舆论赞同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的观点:“烧掉劣质洋品牌,只是想说明,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所有商品都必须公平对待。”
“洋品牌” 频曝“质量门”事件
短短几年时间,从雀巢奶粉、肯德基快餐到化妆品、服装,从索尼相机到丰田汽车、欧盟皮鞋,越来越多声名显赫的洋品牌跌入“质量门”事件,被查处的洋品牌往往是“大品牌、高价位、低标准”。“我们国家对国际品牌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但国际品牌生产商却不把中国标准看在眼里。”郑宇民对此愤愤然。“长期以来,我们重名气轻监管的行为导致洋品牌有恃无恐。”这是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雪军教授的看法。此外,学者分析,部分消费者身上那种“媚洋”、“崇洋”的“弱国”心态,导致了一个以洋品牌为尊的市场。洋品牌恃宠而骄,与消费者的过度迷信也不无关联。郑宇民认为,从部分洋品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训中,我们也察觉到有些消费者存在着不少消费误区,比如“崇洋、崇贵、攀高、从众”等等。他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帮助民众确立全新的理性消费观念,“把原先对待洋品牌的仰视转为平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