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薪 农民工记住了“立字为据”
联合讨薪行动共追讨回260万元血汗钱,凸显部分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
本报记者李小白 实习生李鑫 王雷
本报与市劳动监察大队联合开展的讨薪行动,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本报记者与执法人员一起,为2000余名农民工兄弟,共追讨回260万元血汗钱,比去年联合讨薪行动翻了一番。
首日迎来百余人
2006年12月7日,本报以《农民工兄弟 我们帮你讨薪》为题,刊发由本报与市劳动监察大队联合开展讨薪行动的消息,为本次联合讨薪行动拉开了序幕。在消息刊发当天,就迎来了百余名农民工兄弟来电来访,其中属于劳动监察部门管辖的10余起案件全部得到受理。
在接下来的讨薪行动过程中,来自邯郸、衡水、保定、张家口等地的农民工兄弟,纷纷专程来到本报和市劳动监察大队,反映他们的欠薪情况。但由于地域所限,本报记者和执法人员不能一一受理,但为了能帮助这些农民工兄弟,将他们的血汗钱拿到手,本报记者与执法人员先后多次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这些农民工兄弟追讨欠薪。
当来自保定的农民工周宝祥兄弟俩,在本报记者和市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的帮助下,顺利从保定一家承包商手里哪回5600元血汗钱时,不禁热泪盈眶。40岁的周宝祥说,他们没有想到,承包商欠了他们兄弟俩两年多的血汗钱竟然还能拿回来。“我是一个农民,不会说什么感激的话,我只能向燕赵晚报和市劳动监察大队说一声:‘谢谢’……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兄弟俩今年还是过不好年。”
为2000余农民工讨回260万元欠薪
在讨薪行动过程中,像周宝祥兄弟俩这样令人感动的场面,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一次。正如市劳动监察大队孟繁刚处长说:“因为农民工兄弟太弱小了,太委屈了,看到了他们的辛酸,你不得不去为他们讨回应有的劳动所得。”
市劳动监察大队樊士勇副大队长说,他们大队自从与燕赵晚报联合开展讨薪行动,立即增加了执法人员,并加大了执法力度,对恶意、有意欠薪单位一一给予了严厉处罚。
樊士勇副大队长说,本次联合讨薪行动共接来人来电达3000余人次,其中属于劳动部门管辖受理的案件,只占整个投诉案件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一部分案件,属于两年上的旧款拖欠和工程款,另一部分是由于农民工兄弟缺乏有效证据,而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追讨难度。
樊副大队长还说,他们在联合讨薪行动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为了能够替农民工兄弟是拿回血汗钱,他们总是克服重重困难。一些农民工兄弟由于无法举证,而没能帮助他们讨回欠薪,但总的来说:本次联合讨薪行动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在两个多月的行动中,共为2000余名农民工兄弟,追讨回260万元血汗钱。“此次讨回的欠薪金额很可观,与去年联合讨薪行动相比,此次翻了一翻。这个数字对于我们每个参与此次联合讨薪行动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个可喜的数字。”
法律意识亟待增强
昨天上午,四川的张先乾来到本报编辑部,这位40多岁的装修工,将一家装饰公司经理给他的结算单递给记者时,不禁泪流满面。张先乾说:“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小包工头,其实我还不如工地上最廉价的小工。”
从张先乾的结算单上看,这家装饰公司拖欠他们5000多元工资。“但这家公司的经理却以种种理由克扣我们的人工费,我们一共有一万多元人工费,涉及到四五名工人的工资,这家公司的经理如此克扣,我们除去伙食开支和一些日常开销,几乎分文不挣。”
张先乾说,他们来到这家公司是由一个熟人介绍的,但当时碍于面子,双方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市劳动监察大队孟繁刚处长说,在整个讨薪行动中,像张先乾这样因为没有合同,而处于被动局面的农民工兄弟还很普遍。
樊士勇副大队长说,从今年的讨薪行动来看,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建筑行业管理比较混乱和用工不规范等现象依然较为突出。
由于当前在工程建设中挂靠、层层转包现象很是普遍,农民工甚至搞不清真正的老板是谁,遇到劳资纠纷往往不知从何“讨”起,从而增加了讨薪的难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大多数农民工往往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有的即使签了合同,也存在着合同条款不清、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
樊士勇副大队长还说,还有的农民工兄弟遇到拖欠工资时未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导致超过时限无法受理。对此,樊副大队长提醒广大农民工兄弟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走出误区,明明白白维权、合理合法讨薪。
(责任编辑: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