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从情人节看外来节日文化

  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是一种扬弃

  背 景

  2月14日,情人节又到了。如同许多外来节日一样,情人节也是“舶来品”。

改革开放以来,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洋节日”如雨后春笋般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让青少年朋友兴奋不已。“洋节日”进驻中国,有人称之为“狼来了”,“狼来了”,是否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构成挑战?如何理性对待外来节日文化呢?

  外来节日何以受青睐

  情人节是个浪漫的节日,鲜花、贺卡、红酒、巧克力、情侣表等等寄托着浓浓的爱意的礼物表达着情人们缱绻的爱情,因此深受欢迎。当然,情人节等西方“洋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青年人和在校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亦有其客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具备了接纳外来文化的客观物质基础。君不见,“洋节日”真正受热宠的都是经济发达、具有富余精力和财力的地域和人群。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渐渐热衷于过洋节,而商家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着消费热点。从以前不为一般人所知到现在已经成为逢之必过的大节,商家近十几年的炒作功不可没,当然他们也受益匪浅。

  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打开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这些舶来的节日信息铺天盖地,真是让人想不知道也难。我个人并不排斥这些节日,百货公司的盛装,拿着糖果袋的圣诞老人,还有层出不穷的打折优惠还是给人们增添了许多喜气,毕竟生活是需要点缀与喜悦的。至于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将自己的祝福送给这些关爱我们的亲人也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吻合。

  青年人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的需要亟需满足。“洋节日”为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的方便。特别是“情人节”更能为青年男女恋爱提供接触的平台。所以,年轻一代天然喜欢这些洋节日。当然,也和当今年轻人崇洋猎奇、解脱迷茫、寻找刺激不无关系。他们把“洋节日”当作排遣寂寞、释放压力、标榜前卫的狂欢节。

  “狼来了”,不值得大惊小怪

  2006年年末,10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称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年轻人热捧的重要原因,这表现出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一时,争议蜂起,莫衷一是。对此,笔者认为大可淡然视之,从容应对。我们可以宽容对待教堂里的婚礼和身着婚纱的新娘,可以宽容对待麦当劳与肯德基,为什么就不能对所谓的洋节宽容一些呢?不可否认,中国人过洋节的劲头是越来越大,有时的确让人不怎么舒服,而且除了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外国人之外,似乎也没听说过外国人大张旗鼓地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博士们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过什么洋节,只是在它自然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自然地接受它,所以,大可不必谈洋节色变。中国人在过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时,并没有挑剔因为它是洋节而不向我们的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意,或者拒绝向周围的人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我们坦然地接受了它。对于过情人节一类的“洋节日”,我的理解就是大家找—个可以共同开心的“借口”,与文化内涵关系不大。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和内涵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取决于当代人对其理解和使用的方式。正如英国学者斯图亚特·廷尔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的那样,公众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再制造,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这比历史传统对节日的意义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与传统节日的碰撞

  笔者认为,外来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值得上纲上线。在这一点上,媒体具有正确引导的责任。只要我们具有博大的胸襟和自信的底气,我们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清醒和稳定。外国人不是也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武术吗?在美国,纽约州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值得我们深思。当美国纽约市的第一高楼帝国大厦首次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红色和黄色彩灯,以此来庆祝中国春节的到来,我们感到了美国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一种文化只有具备开放和兼容的气魄,才具有生机与活力。

  节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亲情、友情、爱情的体验,对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有裨益。只是我们在过洋节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具有悠久的中华文明色彩的节日同样可以焕发出诗意的光辉,弥漫着悠远绵长的文化气息。文化的传承与回归,是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代的社会公民,怕的不是被传统缚住手脚,怕的是为了时尚而时尚。其实我们不必计较哪些是传统,哪些是时尚,需知今日的传统,亦是昔日之时尚。

  毛泽东同志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而这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

  正如学者杨耕身所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是一种扬弃。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观点争鸣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强势冲击,传统节日在“争夺”青年方面,渐渐败在洋节手里。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假如青年一代一味地崇尚洋节而漠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他们与文化传统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

  ——王 易

  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

  ——韩晓东

  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大量“失真”和“缩水”,即使没有“洋节”的入侵,我国传统节日同样会走向没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不是洋节入侵的必然结果,而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掘还远远不够。

  ——郝麦收

  《人民论坛》 ( 2007-02-15 第四期 )

(责任编辑:赵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包容 | 方式 | 正如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