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现行“春节”仅有94年历史
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当时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
江苏省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严家荣告诉记者,虽然中国过春节,即过年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现行的“春节”,即把夏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却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定下的。现行的“春节”,仅有94年的历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
除夕守岁晋代就已流行
除夕夜,我国民间有守岁、压岁和踩岁风俗。民俗专家说,守岁、压岁和踩岁,是过年风俗中极富特色的三种祈福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长辈给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此外,除夕夜,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夜寻找“福”“禄”“寿”
天文专家建议说,吃完年夜饭之后,有兴趣的公众可试着在灿烂的群星中寻找“福”“禄”“寿”三星。
据介绍,迎接新年的“三星”是猎户座中由左向右的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民间称这“三星”为福星、禄星、寿星或福、禄、寿。这三颗亮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除夕之夜,人们向南面的夜空望去,就会看到闪着蓝光的“三星”。除夕晚上9时,“三星”升入正南方天空,这就是“三星高照”的准确时刻。其实,这三颗星每晚都会出现,只是除夕夜在空中升至最高,所以才叫“三星高照,新年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