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2月17日电(记者王禹涵)在中国,举凡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等均与风俗相联。春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北方、南方的人们,无论吃饺子还是吃汤圆,据中国烹饪协会理事邱旁同考证,传承多年的民俗食风贯穿了整个农历正月。
元旦与“五辛盘”、年糕、扁食
这里的“元旦”即指农历正月初一,春节。魏晋之时,中国就有在元旦这天吃“五辛盘”的习俗,所谓“五辛盘”,起初指装着五种辛荤的蔬菜,大抵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葱为主。
在后来的发展中,“五辛盘”又称作“春盘”、“春饼”,多由萝卜、春饼、生菜组成,古人用春饼包裹五种辛荤蔬菜食用。不过,此时的人们也在“立春”之日吃“春盘”,以示迎接新春。
而在明代,春节面食的家族里多了“年糕”和“扁食”两个新成员。尤其在北京,新年首日携带用糯米粉制成的、质地较“粘”的糕走亲访友,表达了人们祈福祝愿“年年高”的美好心愿。初一早上五更起来放炮吃“扁食”,即饺子,还将银钱放入其中,寓意“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
再至清朝,春节这天的节日食品更加丰富,拜祭祖先、焚香接神后,北方人好吃饺子,南方人则吃汤圆、糕、煎堆(油炸元宵)等面点。广州人除了食用煎堆、还吃白饼等面食,湖北地区则有吃“豆丝”的习俗。
人日、天穿节与煎饼
煎饼是中国北方地区人们广泛食用的一种面点,至今在山东,农村地区仍有不少人制作煎饼,加入红枣等原料的花式煎饼也成了超市的热销品。而今日的煎饼,正是缘自古时的传说。
《北齐书·魏收传》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七日为人”。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北人此日食煎饼”。《癸已存稿》又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言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明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意为,在天穿日这一天,做煎饼放于屋顶,表达对女娲的崇敬。
因此,在正月初七和正月二十三这两天食用煎饼,不仅表达了古人对女娲造人的纪念,也是纪念她补天的行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天地起源、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在饮食风俗上处处有所反映。
上元节与油槌、糕
“上元节”即今日的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节日总离不开饮食,在唐朝, 一种名为“油槌”的包裹馅心用麻油煎炸而成的圆形面点,类似于今天的“油炸元宵”,可以算作当时的节日食品。唐人还喜爱在元宵节时食用玉粱糕、白粱米糕等面点。
而到了宋代,元宵节吃元宵已成为固定习俗。明代时期的文字记载还表明,“自初九日即有……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
直至清朝,元宵仍然流行于南北各地,此时的文字记载,对天津、山西、山东、江苏等地食用元宵的情景都有所描述。而据“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正月十八落灯之日,江苏一带盛行食用面条。
山西、陕西地区的人们,在这天还流行用面做成灯盏,不光可以食用,还有占卜雨水、干旱的功能。人们还将鱼、龙形状的面制“伴灯”放在“灯盏”旁边,寓意“鱼跃龙门”。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