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2月17日电(黄艳)春节前夕,12名从四川、河南、甘肃来到乌鲁木齐的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在乌鲁木齐市一家酒店吃了一顿久违的团圆饭。
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顿普通的年夜饭,然而他们享用起来却另有百般滋味。
四川简阳的宾勇,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开他来到乌鲁木齐;八年之后,他见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心情像回家一样”,当他得知自己能够来新疆和父母团聚的时候,心里既激动又害怕。八年未见父母,宾勇已经忘记了他们的样子。当真要走近父母身边时,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乌鲁木齐市阳光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萍说,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基本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关键时期。父母的缺席,直接形成“家庭”残缺的印象,家庭观念的培养也就受到阻碍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家庭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薄,在走上社会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从前天见面到现在,他都不怎么主动和我们说话。”甘肃秦安留守儿童盛晓亮的母亲眼角湿湿地说。正如一个甘肃孩子的家长所说,事隔四年的见面就像强扭的瓜一样,一边是父母亲子心切伸出的双臂,一边是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亲情陌生而惶恐的眼神。
“出来挣钱的代价啊,自己的娃娃都不亲自己了。”失望的家长感叹到。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刺激城市大量劳动力的需求,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闲置,两者带来一波一波的民工进城务工潮;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加上户籍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某些地方的跨校费、借读费的重重限制,一系列问题导致“亲欲养而子在外”的遗憾。
杨萍建议说:“一方面学校、教师方面要更加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情感、生活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与孩子沟通,缓解他们心理、情感上的缺失感。”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