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人从年头忙到年尾,这春节总该消停消停。可海门郊区的三和镇双高村的村民们却瞅准春节期间菜价是平时的两倍多,大年初三就早早下了地。在一片忙呵声中,一车又一车鲜嫩得要滴绿的蔬菜进了城,赚足城里人的钱。
站在村头田埂上,村支部书记包轶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靠做大做强蔬菜特色产业,才四五年光景,双高村村民人均收入就从4000元蹿到了9500多元,成了远近有名的无公害蔬菜专业村。
走在田间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满是白绿相间的风景。白色的是大棚,不时有缕缕轻烟从大棚口袅袅而升;绿色的是露天菜地,长着菠菜、茼蒿、青菜、药芹,村支书说,现在,村里70%的土地都种上了无公害蔬菜,95%的农户家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菜园,去年全村种蔬菜的收入就达750多万元。
在一座40米长的大棚里,我们见到了正埋头给西红柿整枝的15组致富带头人徐国丰。老徐现有大棚面积6亩,除了小青菜外,还以茄子、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为主导,规模时令占优势。“我们只管种,卖菜的事都找杜志生”。老徐指着即将成熟的西红柿告诉我们,他的大棚是“多种经营”,一年能种上三茬,第一茬是黄瓜,二月份卖出去,可赚2万多元;二茬西红柿估计也能赚个一万四五千块;第三茬还能种点“叶儿菜”,再赚小两万也没啥。粗粗算来,这片大棚一年就能帮徐家收入6万多元。老徐说的杜志生是当地的“卖菜状元”,去年,经纪人杜志生一个人就卖出了20吨蔬菜。在该村,像老杜一样从事蔬菜销售的经纪人有20人之多。
小毛菜也能做大文章。如今,双高村的无公害蔬菜已注册成“双高牌”金字商标,当地一个最大的农贸市场里就有该村的50个蔬菜摊位专卖“双高蔬菜”。据介绍,为规避风险,去年8月,该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400多名菜农由“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买种子、统一标准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80多户抱团营销,效益节节攀升——蔬菜,成了双高村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本报通讯员 俞新美 俞煜华
本报记者 陈 明
|